“起義軍官”,出身不好這些辮子還不是林董這次捱罵的理由,主要是這次林董捎回來的話讓人聽著新鮮:“請速檢討日英同盟的可能性。”
伊藤博文最氣憤:“外務省人全死完了?怎麼派了個文盲去當英國公使?”伊藤正為想不出對付俄國人的招數抓狂呢,別說對付,連怎麼妥協的招都想不出來。
伊藤的發火有道理,當時的大英帝國(當時日本人叫“大不利顛帝國”)是什麼國家?那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奉行的是“兩強標準主義”,就是說大英帝國的海軍必須比另外兩個海軍大國的總和還要強,英國的傳統國策就是“光榮的孤立”——本人牛,不好意思和你們這些小傢伙一起混。你說現在林董說出要不要考慮和英國人結盟,你是誰啊,吃飯問題都還沒有解決,連4 000噸以上的軍艦都造不出來的日本,人家憑什麼要和你結盟?
但這世界上就有這種“連財主家都沒了餘糧”的時候。“七大洋上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那幾年正走背字,從1880年到1902年這20年裡,英國在南非和荷蘭人後裔布林人接連打了兩次布林戰爭,第一次戰爭英國人敗了,第二次戰爭好不容易慘勝,但耗費國力太大,所以英國人的光榮孤立也維持不下去了。
這世界上莫名其妙的學問不少,其中有一門就是“地緣政治學”,還分成大陸系英美系什麼的。反正根據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地政學概念,佔據了“世界島”中心位置的斯拉夫人國家俄羅斯就是天敵,怎麼著都得把俄國人制服了。
制服俄國人的方法也很簡單,把它封在那個世界島裡面就行了,出不來的敵人就不是什麼可怕的敵人。所以從大英帝國一直到現在的美國,對付不管是沙俄帝國還是蘇維埃帝國還是現在的俄羅斯,方法都是一個:不給你得到出海口的機會。
1885年發生的巨文島事件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巨文島是朝鮮濟州海峽由三個小島組成的小群島,名字據說還是北洋提督丁汝昌起的,因為丁汝昌在島上發現這麼個小島居然儒生還不少——“巨有文化”。但巨文島的英文卻是“漢密爾頓港”,這是為了紀念在1845年命令英國軍艦對該島進行調查的英國海軍部辦公廳主任漢密爾頓。俄國人對這個小群島也有過興趣,在和日本交涉開國的時候到過那個島,後來覺得修煤炭倉庫太麻煩就沒再提過。美國人對這個小島也有過興趣,和朝鮮政府交涉過,朝鮮後來也沒有回覆,美國人也就忘記了那事。但是1885年4月英國突然出動了三艘軍艦佔領了這個島,在島上修起了海軍基地。
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2)
因為那年在阿富汗發生了潘德事件,俄阿國境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差點升級成英俄兩國間的戰爭。事件最後是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了,但在衝突過程中為了防止北極熊從太平洋出逃,英國人才搶先佔領濟州海峽的戰略要點,要堵住俄國人。
當時朝鮮還是大清的屬國,俄國人後來向李鴻章抗議,說這個問題不解決我也出兵朝鮮。後來在李鴻章的斡旋下,隨著阿富汗衝突的和平解決,英國人於1887年撤出了巨文島。
英國和俄國,一直到現在的美國和俄國,就是這麼個關係。所以英國在甲午戰爭一開始有意無意地有點偏袒大清,這是因為英國需要一個國家幫它封住北極熊。現在大清指望不上了,而消耗巨大的英國國力使得20年以後的英國已經無法自己出手去直接面對俄國人了,所以對於俄國人在遠東地區要突破封鎖的舉動,英國人需要日本人幫他一把。
這就是“日英同盟”的背景。
山縣有朋和桂太郎雖然只是一介武夫,卻看出了實際上存在日英結盟的可能性,在林董上任之前就交給了他這個任務,而有名的政治家伊藤博文反倒估計不到這種可能性,說明人人都有走眼的時候。
這樣一來,俄國人沉不住氣了,1902年2月12日,俄國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召見日本公使慄野慎一郎,莫名其妙地向慄野講解俄法協定的內容,聽得慄野直想笑,這簡直是“你有蛤蟆鏡,我有香港腳”嘛。
拉姆斯多夫和慄野廢話完了,立馬就去找大清商談從中國東北撤軍的事去了。最後定下來10月8日以前撤走遼河以西的全部俄軍,剩餘奉天、吉林兩省俄軍在1903年4月8日以前撤出,黑龍江省俄軍在1903年10月8日全部撤回。
後來遼河以西的俄軍確實是按計劃撤退了。撤完了的俄國人也從日英同盟的衝擊中冷靜了下來,又想起來老祖宗阿穆爾斯基伯爵穆拉維約夫的名言,“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