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好,現在是真心話時間——思考一會兒,並且問自己:“我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夠誠實,肯定會發現有不少時候,你對一些事情很不滿意,但是你卻沒向那些能解決問題的人尋求幫助,而是一味地向其他人抱怨。

有些人在和愛人的相處中遇到了問題,卻向其他朋友抱怨,表達他的不滿;有些人和老闆的關係很不好,卻向自己的配偶抱怨。為什麼會這樣?當我們和某個人之間出現問題時,卻向這個人之外的其他人抱怨?——因為我們害怕被攻擊或被拒絕。我們在頭腦中創造了一系列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我們的愛人會消極地回應我們的要求,還會對我們說些尖刻的話,甚至會和我們分手;我們的老闆不但不會滿足我們的要求,還會因此而記恨我們,在將來伺機報復,甚至還可能炒我們魷魚。這些可怕的場景,不斷在我們腦海中出現,讓我們不敢有所行動,結果那些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儘管眼下的狀況是這麼的讓人不滿,我們還是寧願維持現狀也不願被人拒絕、遭人報復。我們就像是一個坐在髒尿布裡的嬰兒,對著每個人大哭,希望有人能來給我們換塊尿布。

在根本不知道或不太明確我們的需求的情況下,對方會繼續他目前的行為方式,而我們的需求當然也得不到滿足。我們也考慮過大膽吐露心聲,可是一想到這樣做可能引發的後果,還是選擇了沉默,只會向第三方抱怨。我們覺得這樣做就能把問題說出來了,而實際上,我們就是在為自己辯護,讓人們覺得我們是對的,而對方是錯誤的。

“你是對的,”我們的朋友說,“她就是個喜怒無常的人,你以前怎麼忍受得了她呢?”或者我們的配偶會說:“你當然是對的,你們那個老闆就是個討人厭的傢伙。”聽到這些,我們就覺得公平了,可是這根本不會改變現狀。其實,每次我們的不滿情緒都會隨著朋友、家人的認可而增長。這種不斷累積的消極能量,會和那些可怕場景所釋放的能量結合起來,當我們無法再忍受這樣的情況時,這些能量就會將我們“引爆”。而對方在感覺自己受了攻擊時,就會“反攻擊”,並且會像我們所擔心的那樣做出回應。

其實,要解決這種問題很簡單。根本用不著那麼煩惱,那麼痛苦,只要把你想要的告訴對方就可以了。“不抱怨的生活方式”和“不抱怨的關係”並不意味著你就得默默接受別人給你的一切,那多沒吸引力啊!你應該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可是你抱怨時,是在告訴別人你不想要什麼。人的頭腦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概念的兩方面,思維不能同時處理兩個對立的問題,因此,請把“別這樣做”改為“請那樣做”,你會發現,它會讓你更容易地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且雙方都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需要告訴別人,讓他滿足你的要求,你就必須樂於傾聽對方的要求。當他不滿時,你必須敞開胸懷去包容,可能其他人並不像你這般善於溝通,也不會說“您可能不知道……”他還擔心你會拒絕或報復,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才來找你。他甚至會像一個溼透的、飢餓的、疲倦的孩子一般大聲說出自己的要求。你不會為一個“孩子”的啼哭而生氣,所以請給予他同樣的憐憫,傾聽並去尋找那些隱藏在不安背後的要求。

如果那個人還是很激動,在大聲咆哮著,你或許可以考慮對他說一句:“我知道這讓你很苦惱。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呢?”如果這還是沒有效果,那個人還在不停地抱怨,那麼你應該再重複一遍:“我知道這讓你很苦惱。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呢?”要心胸開闊,學會傾聽,更要剋制自己,不要在你們的關係中懸掛這個人消極的影象,不要輕易斷定他的好壞。

只有樂於聽取他人的意願,你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滿足。在付出和得到之間有一個“黃金法則”。在《馬太福音》中,主耶穌告訴信徒:“無論何事,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這個法則不是要我們斤斤計較,不是要我們向曾經寬容或憐憫過的人索取回報。而是上天會平衡我們的“施”與“得”,讓我們在付出之後得到應有的回報。

txt小說上傳分享

幫助別人,你的心靈才會富足

我的好友傑瑞·日瓦切克(Jerry Zvacek)就過著上文所說的快樂生活,當年我在密蘇里州的小城霍頓買了我們第一所房子。

那時傑瑞和他的妻子派蒂就住在我們附近,和我家只隔了幾座房子,也算是我的“近鄰”吧。那天我們剛搬到新家,還沒有來得及把行李開啟,傑瑞就來了。他熱情地自我介紹了一下,並且問我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