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盤上直接已經標上了距離,這是根據大量的實驗得出來的經驗值。炮兵並不會算彈道,畢竟要考慮地心引力、空氣阻力、地轉偏向力等因素,那個計算過程太複雜了,別說是三國時代的原始人,就算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劉厚也不會算。
所以,劉厚採取了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走經驗主義的路線。讓實驗人員在每個刻度試射一些火箭彈,測量它們平均飛出多少米,直接將這個數值記錄在刻度旁邊,這樣就不用管有多少影響因素一概不用去管,反正我們知道這個角度能打多遠就行了。
這就要求火箭彈必須標準化生產,裝藥量、火箭彈的重量、形狀等等都要一模一樣,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準確性。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火箭炮的準確性真的很一般,經常會有偏差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情況出現。
在實戰中,很多士兵都喜歡將火箭筒扛在肩上,用肉眼瞄準敵人打,這一招對付距離較近的目標往往很有效,不過這是後話,這裡先不多說了。
回到試射現場,馬均作為研發方代表,向劉厚彙報了新火箭筒的研發過程,和各項效能指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