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別的行業都在進步,怎麼這中國動漫行業還在倒退呢?像2009年中國內地版的《三國演義》,不說畫風是否老舊,也不說劇情是否雷人,就說這人物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照搬原著《三國演義》的描寫,像青臉的呂布,矮挫胖的曹操……倒是挺尊重歷史,可這有什麼美感嗎?
其次是人物的構造,這點姜成很無語。好人就必須是帥哥OR美女,而壞人不管本身是美若天仙還是帥得亂七八糟的,一律面目猙獰,一副吃人的樣子。這樣的動畫根本沒有懸念,讓人索而無味。就不知道多注重一下心理描寫嗎?看看《EVA》,人家那心理描寫是多麼的細緻!怎麼中國就沒有呢?東方人的細膩都跑哪去了?
再次是非常致命的缺點。缺乏現象力和過於保守!都是從小看到大的那些崇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像《哪吒鬧海》、《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大鬧天宮》等等,翻來覆去的拍,翻來覆去的播,就不能換點新的?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學著作猶如恆河沙粒不可計數,隨便挑出一個,再舊瓶裝新酒地加工一下不就成了?像《功夫熊貓》,那劇情有什麼新意嗎?還不是老套典型的那一套,一個平凡少年追逐夢想、尋找自我,從普通人成為神龍大俠的一個成長過程,最終擊敗大壞蛋,找到了自信勇氣,明白了責任,當然這個少年是一隻廢物般的胖熊貓。怎麼人家就能迷倒全世界,而我們就做不到?僅僅只是技術不行嗎?最讓人羞愧的,人家還是用的我們的東西!
再來是聲優,這點中國差日本九條街都不止啊!人家有專門培養聲優的學校,而中國呢?動畫片配音都是影視明星客串的!不是說不行,只是沒有人家那麼專業。人家可以同一個人在同一部動畫片裡配好幾個不同人的音,中國人有這能耐嗎?古時那口技都傳哪去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動畫面對的物件太低齡化,基本都是五歲以下的小朋友,完全沒有面對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而日本動漫呢,基本上面對的是所有年齡段的觀眾,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所以難得碰到一個青少年可以看的,江城當時是非常喜歡《我為歌狂》的,不說動畫片看了N遍,就是它裡面的歌曲他也聽了N遍,他當時還得意了一把,因為從小家境貧寒,他對流行什麼的一向都不怎麼敏感,經常比起其他人要慢上一拍,但是這一次他可是被青春閃了一把腰,走在流行當中。
《我為歌狂》動畫電影、卡通片姜成都是看過的,但是胡歌他們幾個有沒有出演這部話劇他就不知道了,究竟是本來就有呢,還是自己重生以後的蝴蝶效應?真是沒想到《我為歌狂》竟然還有話劇版!姜成不知道的是,不止是話劇版,還有歌劇版,甚至在今年夏天還會開拍電視版的。
不過《我為歌狂》倒是給了姜成啟發。他想了一下,《我為歌狂》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無非就是扣住了時下年輕人的喜好而已——流行音樂,年輕、流行、叛逆、好聽的音樂,還有樂隊間的對決,無一不讓時下的年輕人覺得帥呆了,酷斃了。
一個想法隱隱在他的腦中形成,是不是可以拍攝一部歌舞電影出來?
歌舞電影作為一種型別片,曾在上個世紀30年代在西方曾風行一時。中國歌舞片的發展與世界同步,但又有別於好萊塢型別的歌舞片。中國歌舞片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歌唱片、音樂片,以1948年的《歌女之歌》為代表;第二階段:獨特的樣板戲形式,以《東方紅》為代表;第三階段:劇情片+音樂唱段,以香港老歌舞片《三笑》為代表。只是漢民族的性格偏於深沉穩重,對禮儀的重視使得歌舞方面歷來受到限制。
但是無論在哪裡,人們都是喜歡歌唱,喜歡跳舞,喜歡在此之間釋放自己的熱情,其中尤以青少年為甚。年輕人就像朝陽,總是青春洋溢,到處散發著青春陽光,喜歡錶現自己,將自己“秀”出來,也許虛榮,但這是年輕的專利,這讓會讓青年人更加的成熟自信,而歌舞正是最好的途徑。君不見,雖然家長都不允許,但還是有很多青年人喜歡去迪廳跳舞嗎?而KTV更是年輕人們的遊樂場!
而事實上,中國一直就缺少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舞電影。
不過這並好做,因為一些傳統觀念的作祟,很多家長都認為唱歌跳舞是一種不誤正業的表現,偶爾為之還行,可要是以此為追求,那就是反主流了,這也是為什麼歌舞片在中國發展艱難的原因。
所以要拍的話,就不能拍攝那種文藝性的歌舞劇情片,因為他們在中國沒有市場,無論大人小孩都不會去看。所以只剩下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