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學院於 1929 年開辦,為的是培養又紅又專的從事國民經濟工作的黨的高階幹部。就入學申請而言,學院
優先錄取工人階級出身的黨員幹部。
赫魯曉夫完全符合這一標準。
馬克蘭黨中央政治局會議經研究決定免去赫魯曉夫在烏克蘭所擔任的所有職務,以便他去莫斯科工學院學習。赫魯
曉夫如願以償了。
赫魯曉夫在工學院的頭一年並不順利。學校對他說,由於他在行政管理方面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不適合在這裡
學習,這裡可是培養經理和廠長的地方,他還不如轉到中央委員會的馬列主義課程班去。赫魯曉夫眼看理想即將成為泡
影,不得不去請求老上級卡岡諾維奇。又是卡岡諾維奇在這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赫魯曉夫得以在學院留下來。
莫斯科工學院的院長是曾任衛生人民委員的卡明斯基,督學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古比雪夫,可見這所學校很受聯
盟中央的重視。學校左右兩派的鬥爭是中央黨內派別鬥爭的縮影。儘管赫魯曉夫剛到莫斯科不久,但是他已經以其支援
總路線的鮮明政治態度而嶄露頭角。他雖然未被提名為第 16 次黨代表大會的代表,但中央委員會還是發給了他一張大
會的長期列席證。使他聽到了斯大林所作的總結報告。
在第 16 次黨代表大會期間,學院內的兩派鬥爭非常激烈,以致赫魯曉夫一度被排擠。學院內支援布哈林和李可夫
的人曾一度佔了上風。當《真理報》發表了一封反映學院情況的信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學院課程停了下來,召開了
黨組幹部會議。赫魯曉夫成為學院黨組書記。
赫魯曉夫在莫斯科黨內的活動自此開始了。從他參加革命到在莫斯科站住腳,只經歷了短短的 13 年。這 13 年中,
赫魯曉夫連續幾個三級跳,從一個礦區的副經理一變成為莫斯科高等學府的黨組書記,很難分清是才能還是機遇,使他
如此升遷。
在 14 次代表大會上,他和多數派反對以季諾維也夫為首的列寧格勒反對派。在 15 次代表大會上,他支援斯大林、
李可夫和布哈林將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開除出黨。而第 16 次代表大會後,他又支援斯大林反對李可夫和
布哈林。
那麼,赫魯曉夫真的理解布哈林與斯大林之間、“右傾反對派”與總路線支持者們之間分歧的實質嗎?按照赫魯曉
夫以前的閱歷及後來所表現的理論修養,可以說他根本弄不懂,他自己也承認不懂。是支援繼續執行新經濟政策,還是
支援停止這一政策;能夠靠掠奪農村,讓農民交付“貢稅”來實現工業化嗎?在農村是要急風暴雨式地消滅富農階級以
實行全盤集體化還是發展多種經營走合作化道路;是保持黨內的民主還是樹立個人崇拜;所有這些問題,對於赫魯曉夫
來說都過於複雜。一切妨礙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想法和行動都必須被清除。階級本能是赫魯曉夫作出抉擇的依據。
不久,赫魯曉夫就聞名於莫斯科的黨組織和中央委員會了。在 30 年代,黨組織生活比較頻繁,莫斯科市每半年或
一年要舉行一次區黨代表會議。每次會議上,都會有人事變動。1931年 1月,又召開了一次鮑曼區黨的代表會議。赫魯
曉夫接替了他的反對者——希林,被選為區黨委書記。希林曾在選派第16次黨代表會議時,反對赫魯曉夫作為代表參加
會議。看來,“堅冰已被打破”,曙光就在前邊。赫魯曉夫這時已經預感到,他的前途將是很光明的。
幾個月後,赫魯曉夫又被調到莫斯科的紅色普列斯尼亞區,接替柳京擔任區委第一書記。柳京作為黨內反對派已被
流放。派赫魯曉夫上任,無疑是要他去肅清該區黨組織中的“柳京分子”。紅色普列斯尼亞區是個比較重要的區,它曾
在 1905 年革命中起過比較重要的作用。因此這個區比鮑曼區在政治上更重要。實際上,它是莫斯科的首要區。又過了
半年,赫魯曉夫在又一次市級會議上被選為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擔任這一職位對赫魯曉夫而言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完成
高等教育的機會。事實上,這幾年他就沒有怎麼好好讀過書。黨內一直在肅清反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