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1部分

微短一點,只比經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加勒比海的航線稍微長一點),不再需要跟美國爭奪北非與直布羅陀海峽。

從政治上講,這讓共和國繞過了歐洲,從而使歐洲邊緣化。

可以說,這也正是共和國當局不惜重大損失也要打下維德角群島的根本原因。

不管怎麼說,世界大戰不同於一般戰爭,是多場區域性戰爭的集合,因此世界大戰中的政治因素比軍事因素重要得多。

雖然中歐合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了戰爭程序,甚至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結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從根本上講,共和國當局肯定不希望像100多年前的美國那樣,在辛苦打贏了世界大戰之後,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即便這種情況幾乎不能排除,即歐洲肯定會頂替美國,成為具有挑戰共和國實力的超級大國。

阻止歐洲崛起,基本上是共和國當局在這場戰爭後期的主要目的。

必須承認,即便打贏了戰爭,共和國也元氣大傷。

雖然在整場戰爭中,得益於先陸後海的戰略,即首先集中兵力打擊俄羅斯,確保陸地安全,再轉向大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加上俄羅斯過於贏弱,比戰前預料的還要糟糕得多,在共和國陸軍面前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很快就輸掉了戰爭,也就無法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共和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威脅,即便遭到過轟炸,損失也不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共和國耗光了的多年間積累下來的全部資本,國力大受影響。

根據在戰爭結束近百年後解密的一份資料來看,早在2060年,也就是能夠看到太平洋戰爭勝利曙光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就成立了一個向元首負責的秘密機構,專門評估戰爭造成的損失,以及戰後恢復國家實力所需的基本條件。當然,這個機構的主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