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8部分

人民幣)的軍費,但是相對於其獲得的好處,或者說減少的損失,這點支出就算不了什麼了。

尼泊爾的佔領區為北方邦與比哈爾邦,約佔印度國土面積的6。2%。可以說,尼泊爾當局的選擇與巴基斯坦當局截然不同。

雖然在巴基斯坦主動放棄了北安恰爾邦之後,尼泊爾可以選擇向西擴張,而不是一味向南,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尼泊爾當局不但沒有交換北安恰爾邦,反而要求獲得整個北方邦與比哈爾邦。如此一來,其控制的佔領區的面積是其國土面積的兩倍以上,佔領區內的人口(大約3億)更是其國內人口的10倍以上,如果說巴基斯坦當局擔心被戰利品撐死,那麼尼泊爾就是蛇吞象了。

與很多人不理解巴基斯坦當局的選擇一樣,很多人也不理解尼泊爾當局的選擇。

在很多人看來,作為一個山地小國,尼泊爾更應該重視長遠發展,而不是被眼前利益矇蔽了雙眼。事實上,尼泊爾能夠在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已經表明尼泊爾當局並不缺乏戰略眼光。別的不說,尼泊爾當局在印度戰爭期間遲遲不肯派兵參戰,直到孟加拉國採取行動之後,才站對了立場,表明尼泊爾當局並不希望印度徹底戰敗,或者說對共和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有所擔憂。從長遠來看,作為山地小國的尼泊爾,要想繁榮強盛,必須在兩個大國之間周旋,利用兩個大國的鬥爭獲取好處。事實上,尼泊爾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與周邊兩個大縣的鬥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這層意義上講,尼泊爾當局不應該謀求太多的佔領區,甚至應該放棄佔領區。

尼泊爾當局的選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尼泊爾不甘心永遠都是山地小國,夢想有一天能夠成為大國。歷史上,尼泊爾曾經是南亞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國,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毋庸置疑,尼泊爾不缺乏作為大國的夢想。要想成為大國,尼泊爾必須彌補地理環境上的缺陷,也就是獲得一塊足以支撐其成為地區大國的平原,而南面的恆河平原無疑是不二選擇。正是如此,尼泊爾放棄了西面的北安恰爾邦,在戰前秘密協議的基礎之上要求佔領整個北方邦與比哈爾邦。

要有收穫,就得有付出。

按照尼泊爾當局與共和國達成的協議,佔領北方邦與比哈爾邦之後,尼泊爾當局必須做到三件事情:一是保證永遠不吞併佔領區、不支援佔領區獨立、不鼓動佔領區獲得更高的自治權,並且不人為改變佔領區的民族與人口結構;二是確保佔領區的和平與穩定,在印度恢復正常秩序之後交出軍事管制權;三是在嚴格履行戰前協議的基礎上,即將糧食產量的四成提供給其他地區的基礎之上,還要以市場平均價格向其他地區出售兩成糧食,也就是全年糧食產量的六成都得輸往印度其他地區。

可以說,這三點要求已經表明共和國當局對尼泊爾非常厭煩了。

事實上,尼泊爾政權在數年之後垮臺,新成立的民選政府上臺後,一改對外政策,撤回了所有駐印佔領軍,並且加入了由共和國主導的“大印度”計劃,即合併幾個國家的佔領區、逐步解除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就是對之前的錯誤政策的大調整,也是這份“三項協議”的直接產物。

相對而言,錫金的佔領區微不足道。

雖然按照最初的秘密協議,錫金獲得的好處就是獨立建國,沒有資格像其他參戰國那樣,在印度獲得佔領區。但是印度戰爭結束之後,受複雜的國際形勢影響,共和國當局決定提高錫金的地位,即從共和國的佔領區中利分一部分給錫金。當然,分給錫金的佔領區不會大到哪裡去,畢竟錫金只是一個人口不到100萬的彈丸小國,國內尚且一塌糊塗,哪有能力去佔領別的國家呢?因此,不但分給錫金的佔領區只有“印度走廊”中的一小塊,也就是以西里古裡為中心的一塊麵積不到5000平方千米的地區。

共和國此舉,可謂意味深長。

先是佔領區的劃分上,讓錫金控制西里古裡地區,等於將印度東北地區與恆河平原徹底隔絕開了,如果該地區由共和國佔領,那麼就得面臨東面的緬甸、南面的孟加拉國與西面的尼泊爾,夾在三方之間左右為難,而讓錫金佔領該地區,等於在共和國與另外三個佔領國之間設了一道緩衝帶,矛盾不會直接指向共和國。

其次是出於長遠考慮,錫金的加入提高了共和國在印度問題上的話語權,或者說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沒有肢解印度,所以在印度恢復正常秩序之後,將要面臨如何處理各國佔領區的問題。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印度不可能成為二戰後的德國,因為在南亞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