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更重要的是,胡秋原的文章體現了外省人對本土文學成長的關懷,因而減輕了當時文壇上省籍間的矛盾衝突。後來胡秋原還為尉天驄編的《鄉土文學討論集》寫了序文《中國人立場之復歸》。此文鮮明地主張文學的民族性,認為文學可以寫“小人物”和窮人,可以寫“繁榮後面”存在的“廣大貧困與不幸”。胡秋原對鄉土文學的肯定性的評價,澄清了右翼方面對陳映真他們的誣陷,防止鄉土作家的首級被“血滴子”取去,對臺灣左翼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保護作用。
在這場論戰中,陳映真和胡秋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和尉天驄同時加盟《中華雜誌》編委會。胡秋原也常以國民黨開明人士身份聲援“黨外運動”。如1980年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胡秋原在《中華雜誌》發表社論,勸國民黨當局寬大處理。到1988年4月“中國統一聯盟”成立時,陳映真任首屆主席,陳又邀胡秋原任“統聯”名譽主席,這正是胡秋原當年說的“從未完全贊成國民黨”的具體表現。
不怕開除黨籍的統派
從大陸到臺灣,從30年代到90年代,胡秋原大半時光都捲入論戰的漩渦中心。到了晚年,他在90年代的統獨鬥爭中,不再遊移於左右翼之間,而是堅定地站在統派的一邊:既反*的“獨臺”,又反民進黨的“*”,成了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