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微微點頭道:“調是要調,只是現在還不適宜,等過幾年,朕打算安排皇甫康在涼州出任駐防總督,至於和皇甫康搭檔的治略總督人選,文若要及早想好,在皇甫康出任駐防總督之後,對涼州的管理就要適當變嚴,對於儒、法、道三家學說的推廣也要在涼州開展!”
荀彧嗯了一聲,續問劉協道:“那陛下對大漢南方疆域的劃定作何打算?”
劉協拉過地圖,按著蜀州說道:“蜀州南部還有大片土地,也可以農耕,但自蜀州陸路而下很困難,那裡還是西部高原山脈的延續,據蜀州傳來的資料,蜀州再向南(今天雲南南部和緬甸交界處)都是險峻山脈,雖然蜀州有幾條河可以穿山澗而過,由於落差太大,水流湍急,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運送,不過當地南族的百姓卻可以驢馬運送貨物到山南和當地土著進行貿易,而一旦過了山川,則水寬遼闊,適合大規模運送物資,但驢馬運送數量非常有限,根本不適合軍資器械的運送。如果軍機院核查的訊息沒有錯的話,當地土著所說的南掌河(今天的湄公河)就是蜀州的瀾滄江下游,而交州附近比較富裕之地寮國、真臘都屬於此河流域範圍內,所以我打算自交州南端的瀾滄江入海口設瀾江郡,建設一個大規模的港口城,考慮到那裡都已經出現了很多小國和土著部落,那麼就用文若得封公制,南海水師建設到一定規模之後,自揚州運軍馬物資南下,經揚州、廣州、交州三地港口陸續補給,到達瀾江港駐紮。然後透過瀾滄江下游向上,對整個半島實現控制。”
復又道:“其實從廣州自陸路過去也很輕易,只是那裡河道雲集,騎兵根本沒有作用,所以最管用的就是蜀州的南族和丹陽兵,功下洛陽之後,新徵募的丹陽兵要水陸同練,爭取儘快適應那裡的氣候,然後準備一統整片半島。”
荀彧道:“這片地也足可分出一個新州來!”
劉協嗯了一聲道:“取安泰之意,就命名為泰州,在泰州之南海有大片島嶼,比邪馬臺那個島要大許多,也可以獨立為一州,可是那裡的土著比較多,而且軍機院也一直沒有過去,只是派人大略觀察了幾日就回來了,暫時不能過快擴張,泰州安定之後,再考慮那片土地,如果可以定下來就稱之為安州。至於邪馬臺的州名,它四面為海,就定為瀛州。”
又指了指蜀州和西域之間的高原之地,說道:“這裡渺無人煙,除了少數土著之外,根本沒有什麼人,但它夾在蜀州、涼州和西域之間,必須拿下來,只是這個事情就要慢點來,先派軍機院慢慢核查地形,循序教化當地土著,使他們成為大漢子民,也不可急,或許要很多年,但卻不能停!”
說到這裡,他看看了四人,乃道:“這便是朕心目中的大漢疆域,包括蜀州和西域之間的高原之地,它將是一個完整的大漢,一個依靠水運構成的大漢,透過水運將各個州聯絡到一起,當國力允許,在各州之間還要建設襄陽城中大道一般的陸路,水陸並進,這樣大的帝國背後必然會隱藏很多危機,這便要依靠諸位與朕一起同心協力共赴艱難,為後世留下一個穩定的大漢!”
陳群四人道:“臣等定當竭盡全力,為大漢鞠躬盡瘁!”
劉協微微點頭,依舊看著地圖,說道:“如此大的帝國,怎麼才能永久的繁榮穩定下去,朕每天都在思索,朕以為首先是同心,讓各州百姓都認同大漢,都將自己當作大漢子民,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當地土著人口,移漢人居住,對漢人的生育給與鼓勵,對漢人的農耕、工商都給予扶持,但又要保證土著和漢人平等,在律法、稅收上要平等,只是在安、泰、西域、瀛、遼和高原生活的漢人都要給與豐厚的補貼。”
“其次要同宗,不管是漢族、還是羌、南、西域、越、韓等族人,都應該屬於一個大種族,要道教宣揚諸族同宗的理念,只有一個大漢皇帝,逐步將他們也融為大漢族!”
荀彧道:“如此一來,陛下免農稅的設想就恐怕難以實現了!”
劉協不得不點頭道:“確實很難啊,若是隻有荊揚兩州,實現起來並不困難,若單獨在這兩州進行免農稅,反而會使土地百姓不願移到人丁稀少的地方,所以朕打算取消這個設想,鼓勵漢民開墾安、泰、遼、瀛和高原的土地,凡在此五地開荒者,田屬官田,然民可種百年,十年內既無需納稅,亦可享有補貼,且農稅的徵收額度,永不增加,仍執行現在的十五抽一,商稅相應要調整,民商和國商要維持等同,民商保持原有十五抽三,國商改為十五抽二,凡小戶從商者則下調為十五抽三,大戶經商卻不響應朝廷詔令,定為私商,上調到十五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