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幷州兵和管亥的黃巾兵,其次就是郭汜等人的涼州兵,總計不到二十萬,而其餘的都並非本部人馬,根基薄弱。”
諸葛亮謹慎的看了看張曼成,問道:“你的意思……”
張曼成輕步走近,小聲道:“除了管亥的黃巾兵,司徒大人帳下我與龔都四人的黃巾兵之外,餘者待遇皆差,常用於陣前先鋒或者殿後餘部,多年來怨氣頗多,大人可依此而定計,必有奇效!”
諸葛亮滿意的一笑,道:“我明白了,暫容我思量一番,你三日後再來,我必有要事託付!”
張曼成大喜,乃道:“那曼成就先告退了!”
在張曼成走後,諸葛亮步出門院,站在細雨中靜靜閉目冥想,在他的腦海中,一個個關鍵的點逐漸連織起來,最終形成了一個浩大而隱蔽的計劃。
開始吧,這場浩劫動盪,此後十年之內,北方的戰火將會再次燃燒,而這一切只是為了皇上重掌朝政的夢想。
究竟是皇上的夢想,還是我對權力的奢望呢?
淋著絲絲細雨,沾溼衣履的諸葛亮輕輕的問自己,人啊,總是在大我和小我之間尋找著最佳的切合點,讓利益既滿足自己,又能滿足更多人。
此時的諸葛亮完全沒有預料到,事情的發展並沒有他想的順利,南方的楚王劉協似乎從來就沒有打算按照常理出牌,他的一次突然舉措使整個北方都震動了,在劉備調令下,諸葛亮不得不再次離開晉陽,直面南楚的軍事威脅。
第八卷 南北風雲 第九章 遼州風雲
遼東半島由公孫家族的公孫度,其族弟公孫瓚則雄踞遼西,虎視眈眈相望之。
初泰十一年秋,就在諸葛亮剛和劉協開始商談之時,劉協一面談一面安排楊修秘密調動隱藏在遼東的死士。
在諸葛亮結束會談退回北方之際,公孫度忽然因年老體衰,無疾而終,趙雲立即調動六營兵馬迅速佔據遼東各要地,孟建(表字公威)也同時調動駐防兵掌管本地防禦。
公孫瓚欲得遼東,也乘遼東不穩之際,自遼西出兵佔據昌黎郡,趙雲調動三萬騎兵和兩萬山地步軍與公孫瓚對決於昌黎郡。
趙雲率部至昌黎城外,派士卒在城門外叫陣,公孫瓚大步登上城牆,見趙雲部眾騎兵為多,與眾將笑道:“趙雲不懂兵法,騎兵雖猛焉能用於攻城,今日我只需靜守城池,待其士氣低落欲退之時,再出兵擊其要害,一戰可破之!”
眾將皆道:“將軍智謀深遠,我等不及一二!”
公孫瓚長聲朗笑,夾捋長鬚,見趙雲所派數十名士卒離城牆六十步開外,各自手中持有喇叭狀的銅器,高聲喝罵,聲音嘹亮宏遠,心中忿恨,遂取過硬木弓,連放三箭射殺城下幾名叫陣士卒。
士卒惶恐,急忙後退至百步處,復高聲罵陣。
公孫瓚再拔箭射之,箭至百步外略為走飄,連射三箭射殺兩名士卒,其部眾將軍士兵皆大聲叫好,聲囂震天。
趙雲此時正駕馬與遠處靜觀,見公孫瓚顯露弓術,冷峻的臉龐流露一絲冷漠的笑意,自部下手中取過一張普通至極的新野強弓,驅馬疾馳單身奔赴城牆百步開外,拔雙箭上弓,猛然齊射,公孫瓚身邊兩名偏將應聲而倒,復又取三箭上鉉,直指公孫瓚。
公孫瓚大恐,連忙隨眾將退後幾步,又令兵卒舉高盾擋在身前慌道:“亂射,亂射,射死他!”
眾士卒一陣亂射,趙雲撩槍一陣撥擋,自馬背上拎起劉協所賜的九鳳鵰翎弓,此弓乃精鐵所鍛,歷來非趙雲、呂布等人不能用。
待箭雨射完,趙雲馭馬迴繞半圈,再復衝來,待城牆上士卒要亂射之時,忽然轉側身體,倒掛馬上,以腳撐弓背,手拉鐵鉉,三箭齊射而出,似雷若光陰,瞬間洞穿盾牌,兩名持盾士卒應聲而倒,最後一箭穿透盾牌,再穿公孫瓚護肩鋼甲,直刺入公孫瓚左肩。
此時城牆上箭雨又至,趙雲拉韁繩躍起,立於馬背上,復撥轉龍膽槍若龍捲疾風般,抵擋住麻密箭矢,長笑一聲,揚長而去。
趙雲部眾各營軍士看的若痴似醉,待趙雲歸回方醒悟過來,齊聲大喝,士氣頓時高漲百倍,公孫瓚心中畏懼,在眾將扶持下慌忙撤離城牆。
此後趙雲令三營騎軍輪流圍城監視,若公孫瓚主力出則調部迎頭痛擊,若流兵小卒則殺之,令公孫瓚五萬大軍困頓城中難以殺出。
公孫瓚自己受傷,知道部將之中無人可是趙雲之敵,且士氣低落,故幾番派部將出城求援,卻無一不被趙雲生擒,只好枯守死城,部下幾次勸其突圍,皆被其所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