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驟然吃驚,踉蹌後退,險些跌倒,孫邵急忙上前扶助,輕聲寬慰。
劉辯向孫邵舉手示意自己無事,自懷中取出一卷竹簡,質地溫和如玉,色澤若紫絹,正是劉協的紫玉簡。他開啟紫玉簡,苦笑一聲道:“兄困於賊,弟當救之!兄困於賊,弟當救之!”
孫邵勸道:“楚王在南方多年,其心變也是常理,陛下無須焦急,臣等可在尋機去試探一次!”
諸葛亮搖扇道:“楚王變心倒再其次,其帳下群臣百官未必肯同意,楚王便是不稱帝,恐怕他們也不會同意!”
複道:“昔日先帝在位之時,皇甫嵩和盧值諸位老臣便力推楚王為太子,楚地官員武將皆此二人之朋黨,他們欲推舉楚王稱帝之事恐早已註定。”
劉辯很快穩住情緒,與諸葛亮道:“朕知先生必有良策,今日得此策,必能重振漢室,先生之功盛哉!”
太史慈與諸葛亮半躬,笑道:“還望孔明莫要怪我失言!”
諸葛亮和他謙讓一番,說自己並不相怪,孫邵雖知諸葛亮之策只能暫保劉辯不死,若要重整天下江山,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但他能夠想出這樣的謀略,確實是自己不能及的,心中感慨良多,與劉辯道:“孔明之策雖是救急之策,然其是定國安邦之大才,皇上日後若能相倚之,必能重振漢室!”
劉辯笑道:“此當必然,若能重掌朝政,必以三位為首輔!”
三人中除了太史慈都已經是朝廷三公,在劉備帳下也是一言九鼎,這個首輔之名對太史慈雖有誘惑,然孫邵和諸葛亮卻不是很在意。
劉辯見孫邵和諸葛亮默笑不語,忽然明白這個條件對他們全無誘惑,複道:“朕聽邵言孔明欲仿效南方新政治理北方,然劉備雖依之,惜有晉陽、洛陽兩派之分,治國大典《國策二十四章》並不能完全施行,朕若重掌朝政,必鼎力支援孔明,再仿高祖設丞相之職,任孔明為右丞相,邵為左丞相,二人左右並無他派,唯兩位為首。”
孫邵多年為在劉備帳下的派系之爭而困惑,如今聽到劉辯如此重諾,心中暗暗高興,諸葛亮則淡淡的說道:“他日必為皇上盡力處理政務,絕不敢有半點差池!”
劉辯喜道:“能得孔明如此,朕復何求!”
三人見天色不早,擔心劉備留在宮廷中的黨羽察覺,不敢有所怠慢,即刻送劉辯以太監裝扮回宮。
待太史慈送劉辯而去,諸葛亮匆忙對孫邵道:“先生此次行事實在危險,大將軍嚴管宮廷,如何能讓皇上悄然出宮!”
孫邵道:“這也是沒有辦法啊,陳宮監管宮廷多年,密令不得劉備同意,朝政大臣一律不得進宮私自拜見皇上,我替其掌管宮廷內務多年,亦不能破此規矩,且皇上執意要親見你,以示心誠,故不得以才如此安排,孔明大可放心,為了今日相聚,我已經準備了半年之久,今夜守衛皇上寢室的宮女、衛兵皆是我慢慢滲透進去的。”
諸葛亮道:“此也做罷,先生可知亮所獻計策中最大弊端在何處?”
孫邵道:“缺可統天下之帥才,子義雖猛,實無上將之姿,郝昭雖良,惜未能多加歷練!然兩者結合,再以孔明為首,賈詡、陳宮亦無可奈何,司馬懿雖有才智,然年輕少為,雖受劉備重託,未必能擔其責!”
諸葛亮道:“司馬懿雖善用兵,然用兵之日尚淺,暫時還不能構成威脅,然亮自出仕以來,一直掌管朝事,亦未能常常用兵,故論朝政,亮勝其多矣,然論兵事,恐略有不及,若亮領軍對陣賈詡、陳宮二人,十戰七敗爾!”
孫邵淡淡一笑,道:“我雖然很少參與軍務,但亦知握兵者掌天下,這些年我一直在苦心聯絡,只要時機成熟,雖不能定天下,保住幷州防線已經不是問題,如今這些都會一一移交孔明來處理,畢竟你比我懂兵道,除了子義外,還有一員領兵五萬餘的上將一心保皇上覆政,只是如何把他調回幷州就是一個麻煩事情,還需要孔明慢慢思量!”
諸葛亮亦笑道:“亮已知是何人了,調他入幷州雖難,入主洛陽卻不是麻煩事情!若能有此人相助,亮之策可行爾!”
孫邵道:“正是這裡不解,不知孔明為何一定要取洛陽,洛陽是關羽把守要地,焉能輕易得之!”
諸葛亮搖扇淡笑,道:“等以時日,亮略施小計便可掌控洛陽!”
孫邵捋了捋頷下短鬚,道:“孔明不可小視文和!”
諸葛亮道:“正是算計文和而已!”
孫邵一片懵懂,不知道諸葛亮到底打的什麼算盤,知他謀略精細,故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