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部分

秋末的時候,徐庶領大軍回到淮安,在淮安稍作補給後,繼續透過海路前往廣州南海郡,著手準備安定泰州。

劉協調動二十四星中的淩統前往泰州,留皇甫顏之弟皇甫燁守孝,將皇甫顏派往西域,由荀攸負責培養,隨同前往地還有鄧艾,趙廣、趙統、曹彰也被抽調到趙雲旗下,讓趙雲準備清繳盤踞在大興安嶺外的慕容等鮮卑部族。

在北方規劃會議結束後,御府和治略府根據會議和太學府的呈報,聯合制定了北方各州的治策,並進一步規劃了北方的新水利和農場建設工程。

瀛州的人口在年末的時候增加了三十二萬,加上各商社留在五郡各個自留地的人口,瀛州的總人口也達到四十一萬人,本地土著還有三十萬女性和三萬左右的奴工。

由於目前大漢帝國女子缺乏已經是一個公認的問題,大量的青年男子到了適婚年齡卻無法結婚,不少青年都主要要求前往瀛州,家境富裕的則開始購買瀛州土著女子,在這種商機的觸動下,很多商軍已經開始向泰州動手,大量搶劫當地婦女運送到內陸來賣。

劉協對此表示預設。並下詔要求各州給與結婚後的外族女子帝國子民資格,中央太學府的三百多名學者和三千多名羌族兵組成的探險隊也準備開始進行第一次的藏州探險。

華夏十五年春,劉協親自為這支探險隊送行,並御賜他們一面寶藏探險營的軍旗。經過五年地加速建設。尤其在大量瀛州奴工加入之後,天京城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劉協將遷移的計劃也提前兩年。希望能夠華夏十八年夏完成天京城內城地建設。

不久之後,軍機院呈遞了最新重新整理的泰州情報,治略府也呈報了大漢帝國目前的戶籍稽核統計呈報。

劉協先拿過治略府的呈報,仔細翻看,眉頭微顰,看完之後忍不住輕輕嘆息一聲。

經過二十年的治理,大漢帝國現在的人口已經不是五年前統計的三千四百萬,實際人口突破三千六百萬,尤其荊州和揚州、蜀州三地,他們的生活水平最好。幾乎每家早年都有四五個孩子能活下來,現在這些孩子都已經達到了十五歲以上,由於歷來不統計十五歲以下的小孩子。這一次統計使大漢猛然增加了兩百萬人口。

如果算上漠北的三大民族,大漢人口接近四千萬,僅一個南驪人口就突破一百六十萬啊。

劉協慢慢敲敲了手中玉尺,南方之地可以說是連續多年的穩定,從黃巾時代他們就倖免於難。此後近三十年也根本沒有戰亂的問題,北方的戰亂雖然不斷,但由於南方的穩定,大量流民最終在南方存活了下來,加上漠北數百萬人口和西域重新劃歸大漢。大漢從恆帝時到的五千五百萬人口,到今天只消失了兩千萬人口,這比歷史上的消失四千萬甚至五千萬人口相比,大漢總算逃過一劫。

荊州人口還是大漢最多的一個州,達到了八百六十萬人口;揚州人口突破了六百萬,蜀州是四百二十萬人口,緊他們三個州加起來就佔了全國人口的一半。

人口啊,未必是越多越好啊。

這個時代想要限制人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人口隨著經濟的好轉就會自然擴張,待擴張到一定程度又會引發經濟的惡劣,最終導致戰爭的爆發,刺激性的解決人口問題。

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政策,既保證國內人口的良性增長,又不使其壓制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箇中華民族千百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劉協悄悄地自言自語道:“國子政策該執行了!”

常紀在十五年夏的時候,發來文書,書中寫道:“北方高馬高大壯碩,然靈敏不足,不可為戰馬,只能為農用或拉車挽馬,可引入大宛良馬進行改良,或可獨立一支馬系,亦可與河西馬相雜,所產之馬足可使用於鐵騎重兵。現已經大量增購大宛純種大宛馬,建議以伊犁、南驪為牧地;大漢地域遼闊,各地牧場疏有相同,故大漢所養蓄戰馬及農馬亦不應相同,鮮卑所養之馬吃苦耐勞,然體小,只能為控鉉騎兵所用,可在伊犁牧場培育新品種之後,在漠北推廣,河西馬亦能吃苦耐勞可在中原北方農戶推廣,而大漢掌握的伊犁牧場以遊騎兵專用新馬種和純種大宛馬為主,西涼牧場以西涼馬為主,而烏蘇里江牧場以重騎兵用馬為主。”

劉協看了之後批覆同意,讓治略府根據該函推廣各牧場所畜牧馬種。這一次批覆,使大漢遊騎兵和重騎兵的成形和進一步提升速度加快,而為了避免引進馬種質量再次滑落,大漢的本生馬系開始紛紛成為肉馬,逐步在幾年內殺盡,取代的是推廣更耐勞作,體型更高大的河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