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直到1893年4月18日,這艘神秘的“中號快船”才在新任總督譚鍾麟主持下鋪設龍骨開工建造,是為船政建造的第三十四號輪船。比較特殊的是,因為譚鍾麟對艦船技術的瞭解也並不比卞寶第高明多少,這艘前任定位成可以轉運“軍裝、糧米”的巡洋艦,被他乾脆理解成了“運糧船”。(5)幸虧其同樣沒有能力過問艦船設計本身,才使得新艦上未被真正地開闢出裝運糧食的貨艙。

因為新軍艦被定位成是和“福靖”艦組合使用的姊妹,在其命名中沿用了福建船政的一項特色。當初福建海防善後局從英國購買兩艘蚊子船時,曾將“福建”省名二字拆開,再共同綴以一個威武的字,組成艦名“福勝”、“建勝”。此次的新軍艦經命名為“建靖”,與“福靖”相映成趣。

“通濟”艦

可能是受經費制約,於此前船政類似軍艦的施工進度相比,“建靖”的工期略顯拖拉。船臺上的工程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在甲午戰爭結束後的1895年4月12日才告下水。此時兼管船政的閩浙總督又已易人,清流言官出身的邊寶泉(字廉溪,漢軍鑲紅旗人)從河南巡撫任上升遷東南,接替了調往四川任總督的譚鍾麟。

從創議的卞寶第開始一直到邊寶泉為止,歷屆閩浙總督在奏報公文中對“建靖”艦的技術狀況或是乾脆不作涉及,或是僅有隻字片語,使得這艘軍艦的艦型等具體設計情況始終是雲遮霧繞,等到甲午戰爭的煙雲散去後,謎團才漸漸解開。

當時正值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作為京畿門戶的北洋海防上僅僅剩下一艘被拆去武備的練習艦“康濟”在充數。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先從南洋水師借調“開濟”、“南琛”、“南瑞”等軍艦從速北上助防,福建船政的“福靖”巡洋艦更是直接被調撥給了籌建中的北洋水師。重新構建海防亟需解決的便是添置艦船的難題,從海外購買軍艦不僅造價高而且短時間難以集事,此時福建船政已經下水的新艦“建靖”順理成章地被北洋海防看中。

沿循船政特有的艦船調撥制度,新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向閩浙總督邊寶泉提出調配“建靖”艦的請求。經過南北間一番磋商,以直隸省貼補船政17萬兩造艦成本為代價(“建靖”最初向清政府報告的估算成本為22萬兩)成交,由直隸領養“建靖”艦,附帶該船日後的維護、人員等費用。不過王文韶提出,該艦必須按照北洋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進行必要的設計修改,變成一艘練習艦,“以北洋船隻稀少,準直隸督臣王文韶諮調改作練船”,“建靖”艦的命運就此發生根本變化。王文韶根據當時北洋海防現存的練習艦“康濟”的命名方法,更改了“建靖”地域色彩濃郁的艦名,重新命名為“通濟”。

由船政工程師魏瀚等設計的“通濟”艦,是一艘三桅單煙囪,採用首尾樓船型的軍艦,渾身散發出濃郁的舊式巡洋艦氣質。外觀上既與船政此前建造過的“開濟”級巡洋艦十分相似,而其筆直的艦首輪廓又和“廣乙”級巡洋艦相像,給人以結合了上述兩型軍艦的設計特點的第一印象。

“通濟”艦目前所知的惟一遺物——人力舵輪。照片提供: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在擁有了鋼甲軍艦“平遠”的建造經驗後,福建船政在艦船建造中便開始大量引入鋼材,排序在“平遠”之後的“廣乙”級軍艦首度採用鋼脅鋼殼方式建造。“通濟”和“廣乙”級的結對艦“福靖”一樣,也採用的是鋼脅鋼殼船體。“通濟”艦的排水量為1900噸,全長76。98米,寬10。38米,艙深7。92米,艦首吃水4。39米,艦尾吃水5。18米,主尺度方面比當初卞寶第想與其組隊使用的“福靖”艦略大。(6)“通濟”的動力系統採用一臺船政自制的1600馬力雙氣缸複合臥式蒸汽機,配套使用長式、短式圓形單頭火管鍋爐各兩座,單軸單槳推進(螺旋槳為四葉銅槳,直徑較小,只有76厘米),設計常行航速13節。艦內除容量230噸的煤艙和210噸的淡水櫃外,並無其他大容積的貨艙設計。(7)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到,“通濟”艦因為最初的設計要求不高,除了艦體材質外,各項配置均較低。在甲午戰爭後,二氣缸蒸汽機、13節航速這樣的引數已屬非主流,可能正是注意到這點,北洋海防才僅僅想將其改作練習艦,而沒有去動升級成巡洋艦的念頭。

見習生在“通濟”艦6寸口徑主炮位上的留影。

財力窘迫的福建船政設計這艘軍艦時,根本沒有考慮相關的武備配置問題,北洋出錢領養之後,直隸總督王文韶表示所需武備將“由北洋運配”。根據清末海軍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