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7部分

三十萬大軍匯聚關中,這是他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支軍隊,不容再有半點閃失,可是左藏空虛。存錢不過二十萬貫,每月百萬貫的軍餉從哪裡來?去年關中大旱。近一半的土地顆粒無收,現在正值青黃不接。按慣例朝廷需要米平倉,可是陝州糧庫均被焚燬,關中存糧雖有近三百萬石,但在保證軍糧第一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再進行米救市。

還有隴右、河西之兵大部調入關中,對吐蕃的防禦問題也是大事,這些都是要急著解決的事。

“陛下,臣有本奏!”楊國忠終於打破了朝堂上的沉默,他一步走出朝班,躬身施一禮道:“請陛下准許。”

李隆基微微點頭。“右相請說!”

“陛下。我唐軍在陝州大敗。三十萬將士幾近覆沒,雖然高仙芝、封常清已被斬首。但他們只是副職,主將卻逍遙法外,至今未受半點處置,臣為三十萬唐軍而深感不平。”

說到此,他提高聲音,將一本奏摺高高舉過頭頂,大聲道:“這是三百二十名朝廷重臣的署名冊,望陛下能體諒我們一幫臣子對大唐社稷地忠心。”

大殿裡的氣氛陡然變得緊張,有當值宦官下來,將楊國忠手上地奏摺遞給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第一個是楊國忠,第二是哥舒翰、第三個是韋見素、以下是張倚、鮮于仲通。臣都簽了名,當然有地是懾於楊國忠的權勢,未必是真心,但這本厚厚的奏摺確實給李隆基施加了很大的壓力,甚至超過了三十三名皇室王族地簽名。

李隆基臉上沒有半點表情,他將奏摺往案上一擱,對楊國忠解釋道:“相國維護社稷之心朕明白,但楚王當時在潼關病倒,無法去前敵指揮,此次兵敗與他並無直接關係。”

李隆基的聲音不大,遠一點的人根本聽不見,但立在臺階上的楊國忠卻聽的一字不漏,他並沒有因皇上的解釋而罷手,相反,他不依不饒地道:“陛下,楚王雖沒有參戰,但他擅自將主帥之權交給高仙芝,沒有經朝廷同意,這是不是應該承擔責任!”

人地脾氣是被縱容出來地,這話放在楊國忠地身上一點不假,他勾結李琮欲逼宮造反,這等大罪他都能皮毛不損地過了,而且李隆基為安撫他,甚至將萬春公主下嫁他的次子,如此寬恩厚德,便使楊國忠變得日益囂張,明知這次朝會是要討論如何應付安祿山造反,他卻偏要拿李豫來發難,更明著擺出大臣私下串聯之事向李隆基攤牌。

他已經摸透了李隆基地軟肋,只要有貴妃娘娘在,他就不怕得罪李隆基,同樣是說話強硬的相國,張九齡是為國事堅持,而他楊國忠卻是出於自己私心。

李隆基被他的不依不饒逼得有些惱火,他忍了忍,不悅地拉長了聲調道:“相國,楚王之事今天暫且不討論,待平定安祿山之亂後再討論其是否有罪,今天要商議財政和如何平亂。”

雖然沒有明說,這其實已經是李隆基的一種妥協,這就意味在安祿山之亂沒有平息之前,李豫不可能被立為儲君,在強大的反對意見壓力下,他不得不進行讓步。

“陛下有旨,楚王兵敗有罪與否,平亂後再討論,今日只商議財政和如何平亂!”當值宦官高亢的聲音直傳出大殿之外,這便算下了定論,不容人再說此事。

雖然沒得到最滿意的答覆,但畢竟皇上已經讓步,他楊國忠就算旗開得勝了,楊國忠暗暗得意一笑,但他卻沒有退回去,又取出第二本摺子,向李隆基道:“既然陛下要討論平亂,那臣也有一個建議。”

李隆基這下終於有了一點興趣,笑道:“相國請繼續!”

“前敵無主帥畢竟不是長久之事,須儘快任命,臣以為新的主帥既要服眾邊軍,又要地位崇高,使關中各軍心服口服,這樣才能指揮有效。所以臣推薦左相哥舒翰為兵馬大元帥,率領大軍進行平亂。”

坦率地說,楊國忠這個建議確實合情合理,現在關中還有三十萬軍,邊軍和府軍各佔一半,而邊軍主要來自河西和隴右,這是哥舒翰的舊部,指揮他們不成問題,而且哥舒翰現在是左相,地位崇高。這又能鎮住勢利的府兵,再者以哥舒翰西平郡王的身份。似乎只有他才能和安祿山匹敵。

但楊國忠的這

卻藏著極深地私心,他已和永王李璘達成秘密協議。子,為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便是取得軍權,楊國忠經過再三考慮。才決定舉薦哥舒翰為三軍主帥。

李隆基的原意是想用郭子儀為主帥,但他又仔細考慮,郭子儀只是一個節度副使,不說指揮傲慢的府軍,就連邊軍也鎮不住,這一點。他甚至連高仙芝也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