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迷霧—(唐)(3)
高力士為了討好唐玄宗,就想出一個主意,悄聲告訴唐玄宗。唐玄宗聽了很高興,吩咐高力士去辦。
於是,高力士就去規勸楊玉環,要她丟下壽王,進宮伺候皇上。楊玉環本來就是個心比天還高的女人,在榮華富貴的面前,做了壽王四年妻子的楊玉環,對壽王的愛變得淡了。她離開了壽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內宮的太景觀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楊太真,過渡一下,便被接進唐玄宗的宮中,這樣,既消除了人們對玄宗*的看法,又名正言順地娶了美人。
再說另一半的猜測,如果楊貴妃逃離馬嵬驛,真的又隱居道觀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難之後回到長安,就不會去尋找她嗎?從楊貴妃死裡逃生的兩種可能性來看,倘若縊殺她的人是有意不將她縊死,或者換宮女替死,那麼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後團聚。然而,除了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與楊貴妃舊情難捨的記載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據。再者,倘若縊殺之人是無意的,那麼楊貴妃被埋以後,是如何逃出墳墓的?有人挖掘還是自己動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沒有任何的歷史記載。
因此,楊貴妃沒有喪命馬嵬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無法成立。
我們提到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在這本書裡,透露出楊貴妃人生歸宿的第二種說法,這種說法流傳於日本民間和學術界。說楊玉環沒有被縊死,被縊殺者是宮裡的一個侍女。而楊玉環本人逃亡到日本。怎麼逃的呢?說法更玄,說是唐玄宗派人秘密護送她漂流過海,到了上口縣向津具半島油谷町村。在日本當地的“二尊院”中,還有楊貴妃的墳墓。
我們姑且認定這種說法具有真實性,那麼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後,以何為生呢?
《郡志》一書裡有段記載,說唐玄宗得知楊貴妃東渡扶桑,舊情難捨。心中思念,漂洋過海去看望不大現實,就派遣特使送了兩尊佛像給小楊,並且勸她回國,再續前緣共享富貴。楊貴妃心已成灰,心說當年你為了保全自己,讓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緣早就斷絕。於是,她拔下頭上的一根玉簪,讓特使交給唐玄宗,以示答謝。數年後,楊貴妃在當地無疾而終。所謂“二尊院”就是因為那兩尊佛像而得名。
這說法是真是假?二尊院五十五世長老慧學有兩段關鍵的記錄——
第一段記錄:“天寶十五年七月,唐玄宗愛妃楊玉環乘空櫨舟於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後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於廟後。”
第二段記錄:“六軍既發,貴妃氣息有所和緩,著人救之,造空櫨舟,置數月糧食於舟內,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這兩段記錄說了一個意思:楊玉環沒有被縊死,她緩過氣來,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櫨舟,在舟裡放了可以吃幾個月的糧食,然後把舟放到海里,楊玉環上舟漂流,漂到哪兒算哪兒。
首先,這裡面有兩個關鍵之處。
其一,“空櫨舟”。什麼是“空櫨”?就是沒有櫓,這船沒有船櫓,就從中國漂流到了日本,這幾乎是一個神話。
其二,“任其漂流”。這是什麼意思?舟裡放的糧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糧,這說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無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兒算哪兒,無疑是一種浪漫安樂死。既然挽救了楊玉環的性命,再讓她“任其漂流”顯然不合邏輯。
馬嵬驛迷霧—(唐)(4)
其次,長老慧學的記錄與《郡志》是矛盾的。《郡志》裡說,楊玉環到了扶桑;長老慧學的記錄說,楊玉環登陸就死了,二尊院只不過是安葬楊玉環的地方。後來,唐玄宗得知楊玉環埋在這裡,所以送來兩尊佛像,以寄託哀思。
當然,關於楊玉環逃亡到日本的兩個記載,也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楊玉環並未喪命馬嵬驛。這個前提成立,流傳於日本民間和學術界的說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此,得再回到天寶十五年六月間迷霧重重的馬嵬驛。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挾,必須誅殺楊玉環嗎?除了舊史的記載,在一些唐詩中也透露出一些資訊。譬如在李益的七絕詩《過嵬驛》和七律《過嵬驛二首》以及劉禹錫的《馬嵬行》中,訴說了楊玉環人生歸宿的第三種說法。
李益的詩中寫:“血洗託君蓮花血”、“太真血染馬蹄盡”。什麼叫“血染馬蹄盡”?意思是說楊貴妃喪命亂軍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