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想不到,就是這“一小撮”難民,在一個時辰後將給他們最深的恐懼。
------------------------------------------------------------
一個時辰後,蒙僖命令一部分士卒馬尾綁上樹枝,平地狂奔,揚起塵土,同時在樹林內樹立無數的旗幟---他這是在使用疑兵之計,給敵人造成己方兵馬眾多的假象。
休整期間,蒙僖和子戍研究得出只有兩個現象才能引出敵軍。
第一,秦軍顯示出弱小一面,弱小到讓敵人失去對秦軍的恐懼,認為能吃下這股“小撮”秦軍;第二就是顯示出強大的一面,而且不是一般的強大,是超級強大,是那種“呼延百里,遮天蔽日,如浪蜂卷”一般的強大。只有足夠的強大才能逼迫敵軍不得不出城迎戰---又或者是棄城而逃。
對於弱小,蒙僖認為可以一試,但子戍卻堅決反對。
“煌煌大秦,兵鋒所向,敵皆俯首繫頸,焉能此時惰我大秦威嚴,弱我皇龍威?!為將者自當學霸王,破釜沉舟,即使只有兩千鐵騎亦要踏平宿州!”子戍莊嚴的對蒙僖道。
固執的子戍讓蒙僖頭疼。蒙僖他是個軍事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政治家!軍人自當學西楚霸王,一往無前,破釜沉舟;但作為政治家,有時候蒙僖更喜歡劉邦---儘管這兩個人都是將大秦埋葬的罪魁禍首!
“好吧!依你!不過,既然你說要展現我們的強大,那方法就由你去選擇!”蒙僖思考一陣,同意了子戍的建議。
並不是蒙僖妥協了,而是他考慮到,秦軍經過長途跋涉,無論體力還是精力都已經達到了極限,如果這個時候佯敗,弄不好會打擊士氣,最終從佯敗變成真正的潰敗,那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就有開頭那一幕。
子戍將當年張飛恐嚇曹操的那一套又搬了出來。
當然,若是單單靠樹枝掀起的煙塵就想矇蔽敵人這顯然是不夠的。要讓敵人相信這裡不是隻有兩千人,而是有兩萬人,甚至更多,這還需要鮮血的付出!是的,鮮血的付出!
五百士卒整裝待命,他們要拿出比漫天塵霧更大的氣勢來震懾敵人---如果可以,他們不吝惜撒出漫天的血霧來渲染這片天空!只要大秦威嚴不滅!!
蒙僖現在完全拋棄了作為主將坐鎮後方的權利,執意率隊進行第一波示威性攻擊。這波攻擊完全是為了展現這支秦軍的強大的,所以必定要衝鋒最前,衝擊最久,
死亡也必然最多!
“將軍,請坐鎮中央,這敢死之軍還是讓末蔣來率領吧!?”子戍最後一次苦苦哀求蒙僖。
蒙僖伸手將面罩放下,手握戰刀,目光冷峻,沉聲道:
“我罪孽深重,還是讓我親手多拿幾顆敵人的頭顱來祭奠慘死在我刀下的中華難民吧!”
“可是。。。。。。”
“不用可是,記住,攻擊不能停頓,即使我倒下了,你也必須繼續進攻!”蒙僖聲音陡然嚴肅起來。
子戍伸手行軍禮,大聲答道:
“喏!”
正文 第一二一章 猶豫不決
(大家的支援就是我的動力!今天再更新一章,明天要趕回學校考試,所以跟大家請個假!不過週末肯定還有一章!
請大家繼續支援雅格!
拜託大家了!收藏,收藏啊!!!!!)
五百騎兵是什麼概念?
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雅格忍不住想到當年去郊遊的時候。那時候,一個班是四十人,一個年級有七個班,一共是二百八十人去郊遊。僅僅二百八十人而已啊,但在去郊遊的時候卻有種綿延不絕的感覺。
現在電視電影上播出的戰爭畫面,最龐大的一個規模也只是動用三千名群眾演員而已,但那已經是大場面,大製作了!
五百人,不,還有五百匹馬,雄駿的戰馬,這就是那些龐大場面裡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子戍在蒙僖身後搞的“煙火效果”,一時間,蒙僖這五百敢死隊登時爆發出了一種重兵壓境的氣勢。
“秦風所向!”蒙僖大呼一聲,縱馬衝鋒。
“所向披靡!”排山倒海的聲音一下淹沒了臺軍在宿州南城防衛陣線中的呼叫求援聲。
未能參加這次敢死隊的秦卒也騎在馬上,送別似的用低沉壓抑的聲音吼道:
“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