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的說道。
蒙僖此時也是急的團團轉,一咬牙,沉聲道:“命令第四部衝鋒,同時讓陛下指揮秦家軍,就地阻擋敵軍前進!”
“這,命令陛下?”通訊兵有點傻了。
大將命令皇帝親自帶兵戰鬥在第一線,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快!別發傻了!”蒙僖罵道。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騎兵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機械,如果讓秦家軍此時護著秦旭後退,那整個戰線就要崩潰了!到時候別說全殲敵人,不被敵人全殲就萬幸了。
要賭就賭把大的,蒙僖此時就賭秦旭當了這麼久的軍人,有軍人該有的血性和頭腦。
正文 第十章 人品好
秦旭有沒有軍人該有的頭腦?
從他在古蘭託和前南昌的戰鬥中就可以看出,秦旭絕對不是個傻子。在剛才蒙僖的驚訝聲中秦旭就已經發現自己出現的地方可能失誤了,緊接著那滾滾而來的M軍坦克更是驗證了秦旭這個猜想。
不過,秦旭除了稍微有點懊悔外沒有一點畏懼的心態:‘***媽媽他姥姥,爺就不信了還!’,從軍這麼久,說實話秦旭還真沒有害怕過這些M國鬼子,“大倫敦之夜”夠強吧,還不是讓他們給打敗了,當時只有一個連隊計程車兵,而現在,秦旭擁有五千人,而且是不畏懼子彈攻擊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大秦將士,有此憑藉,何懼之有?
“列陣!迎敵!”秦旭一拔寶劍指天大喊。
左鬥接到了蒙僖的命令,向秦旭一抱拳,沒有多餘的廢話迅速回到本隊,不知道他朝第四部騎兵喊了什麼,整個第四部更加頻繁的運動了起來。
秦旭離第四部騎兵至少五百米,無暇顧及那邊,更何況他可是知道是自己破壞了蒙僖的計劃,不敢再過多幹涉蒙僖的安排,所以只是對身邊的秦節道:“秦將軍,該列何陣迎敵?”
身邊的秦節彷佛突然甦醒一樣,原本老是給人似睡非醒的眼神裡頓時爆出讓人震撼的冷光。
“高手,絕對的高手!”這是秦旭此時的想法。
只見秦節將佝僂的身體伸直,在馬兜裡抽出一面黑色的令旗朝身後一揮,秦旭只感覺原本略顯懶散的秦家軍頓時散發著一股無可匹敵般的氣勢。
秦家軍以弩兵和步兵為主,輔佐以少量的騎兵。由於秦家軍是帝王儀仗衛隊,所以蒙僖並沒有調動秦家軍中的弩兵。這樣一個兵種配備在秦旭的眼裡應該採取守勢才對的,但是等秦家軍擺出陣形之後卻讓秦旭大吃一驚:這居然是純純的進攻陣形???箭矢陣!
秦節揮動令旗後,騎兵首先行動,呈扇面弧刀狀遞次前衝致秦旭所立之地三百米處,他們是等會衝鋒的“箭矢”。他們僅有兩百餘騎,每個士兵的裝備都是黑金戰甲,青銅長劍,由於是帝王儀仗隊,他們跟其餘騎兵不同的是他們的背上還揹著單手秦弩,馬的左側配備著兩筒弩箭。秦旭估計每筒弩箭大概在三十支左右。
然後是秦家軍步兵。步兵配備有厚盾和長劍,由於是步兵,他們的厚盾遠比重騎兵的盾要沉重上許多。步兵有兩千人,他們呈長方形,擺成兩列縱佇列在騎兵之後,他們是進攻中的支柱!
最後是弩兵。弩兵配備短劍和單手弩,弩兵三千人列成三排橫隊矗立在秦旭,秦節,趙宏等數人的身後。最前面一排的弩兵半跪在地上,弩已上弦;第二排弩兵手搭在弩機處,弩箭也搭在了箭槽上,斜指地上準備著;最後一排的弩兵則只是一隻手抓著弩,另一手握住了腰側的箭筒上,隨時準備抽箭上弦。
“這。。。。。。”秦旭頓時看明白了,這是交替式攻擊的陣形,第一排的弩兵射完後快速後撤上弦,第三排在第一排射擊開始一霎那開始上弦,第二排弩兵跟進繼續射擊,等第二排弩兵發射完畢第三排弩兵也已經準備好,這樣可以形成密集式連續性覆蓋射擊的效果。
這種陣形在歐洲被稱為“三線戰法”。根據歐洲人的說法這是西元14世紀,普魯士國王菲特烈二世經過長期鑽研而發明出來的(當然啦,經過調查取證,這個說法是極其錯誤和荒謬的。這種三線戰法的發明者應該是中華明朝初期的名將沐英),這種戰法以能製造連續性打擊聞名。本來這種陣法對於秦朝將士來說是無用的,因為秦朝弩兵眾多,一般三次覆蓋性射擊就已經可以將敵人的攻擊力消滅於無形,但是這次秦旭的秦家軍裡並沒有足夠的弩兵,更沒有秦朝的重弩!
秦朝的重弩分為三種,一種是需要五到七個人合力才能拉開的巨型重弩,這種弩一般用於破壞敵人的城牆,但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