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8部分

然崩潰。

(二)強迫勞動制度的發展

日本的戰時經濟體制,除集中資金和原料于軍需生產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勞動力被大量徵用到軍需工業部門,並將已經實行的強迫勞動制度擴大化。徵用到軍需企業的勞動力主要是農村中的廣大青壯年農民和城市中非軍需生產的中、小企業的職工,以及下層小資產階級分子。這些被徵用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被安置在指定的軍需企業裡,在憲兵監視下從事強迫勞動。全日本被徵用的勞動力逐年增加,1941年是31。1萬人,1942年增加到62。3萬人,1943年猛增至132。3萬人,1944年又增加到155。2萬人。

由於可能徵用的勞動力人數已接近最大限度,1944年4月起,日本政府採取了另一個措施:廢除關於動員學生到戰時勞動部門從事勞動的禁令,把成百萬學生分配到軍需企業從事武器生產勞動,一天勞動時間長達10小時,勞動報酬不僅低於一般工人,而且不直接支付,實行強制儲蓄,待到畢業時透過學校一次付給。動員婦女到軍需企業從事生產勞動,日本政府本來有一些保護性法令,禁止婦女從事夜間和危險性勞動。

但是,1943年以後,這些法令逐步被廢止,透過釋出“勞務調整令”,規定17種特定職業可以由婦女代替男子,併成立“女子勤勞報國隊”,強制婦女從事軍需生產勞動。1944年起,將“女子勤勞報國隊”改稱“女子挺身隊”,強制12歲至39歲的未婚婦女全部加入,與男勞力一樣,被固定在軍需企業裡從事勞動。

此外,日本法西斯還從其在中國、朝鮮的佔領區內擄掠大批青壯年勞力,強制驅趕到日本的煤礦等地,從事勞動強度最大,最髒,最險,類似奴隸的勞動,直至被折磨致殘、致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擄中國青壯年到日本去當苦力這一事實,直至1994年6月22日,日本政府才首次公開承認,這一天,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川島在國會參議院答覆議員質詢時承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受其政府指示,強擄大批中國青壯年到日本當勞工。據日本外務省在日本投降後向政府寫的一份遠被縮小了的“中國勞工”問題的報告書中記載: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強擄38915名中國青壯年到日本充當勞工,其中6830人慘死在極為惡劣的勞動條件下。'據新華社東京1994年6月22日電訊。'

強迫勞動制度的發展,是日本法西斯、日本軍需壟斷資本家在軍需生產過程中對本國的徵用工、學生、婦女實行強迫勞動和對被擄去的中國人、朝鮮人實行殘酷奴役不斷加強和酷苛化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深入,勞動者對日本法西斯和壟斷資本家的抵抗也逐步發展和擴大起來,缺勤和怠工現象普遍出現,勞動生產率日益低落。《朝日新聞》1944年10月19日報道:愛知縣的全部飛機制造廠工人的平均缺勤率達65%。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嚴重低落,正是日本帝國主義者長年對外侵略和它在軍需生產過程中採用強迫勞動制度,殘酷剝削工人的必然結果。

(三)農業凋敝

由於侵略戰爭的延續,日本農業受到的破壞一年比一年嚴重。

首先,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

由於連年徵兵,軍需企業徵閒工人,大批勞動力從農業生產第一線被調往軍營、軍需工廠,到1944年底,全日本農村勞動力從1940年的662萬餘人減至667萬餘人,銳減近百萬人。當時,日本農業機械化程度還相當低,絕大部分農業勞動還是靠人工操作。勞動力銳減,就嚴重影響大部分農田的耕作。

其次,由於日本產業結構的畸形發展,農用肥料和衣機具的產量大減。

農村對農田肥料和衣機具的需求量遠遠不能滿足,化肥的配給量逐年減少,從1941年至1944年,氮減少20%,磷酸減少25%,鉀減少90%,農業機器供應量嚴重不足,碾米作業因缺乏動力燃料、無法運作。到1944年底,全日本農作物單位商積產量逐年減少,耕種面積也不斷縮小。據《日本統計年鑑》記載,稻米的單位面積產量,1944年比1942年減少25。6%;耕種面積(町),1944年比1942年減少5。839%。

第三,海上運輸線斷絕,從海外進口糧食發生嚴重困難。

據《日本統計年鑑》中《生產》、《需要》兩部分記載:1941年全日本進口稻米15681千石。其中從中國臺灣掠奪1702千石,從朝鮮掠奪5235千石),1942年降至7226千石(其中隊中國臺灣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