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艦船23艘,斃傷及毀壞人馬車輛甚多。'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金文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320~321頁。'
總之,在鄂西會戰中,已開始出現敵我空中優勢易手的徵兆。
第五編 渡過難關(1941。1~1943。6)
第五編 小結
從1941年初開始到1943年上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後期,也是解放區軍民抗戰最艱難困苦的階段。
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後,為了儘快解決“中國事變”,把中國變成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絞盡腦汁,動員其侵華的大部分兵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對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以“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為主要內容,以“掃蕩”、“清剿”、“蠶食”為主要手段,以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配合的“總力戰”。1941年,日軍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蕩”達到空前的規模,1000人以上至1萬人以下兵力的“掃蕩”60次,1萬人以上兵力的“掃蕩”9次,總共69次。
1942年的“掃蕩”又超過1941年,1000人以上至1萬人以下兵力的“掃蕩”62次,l 萬人以上兵力的“掃蕩”15次,總共77次。而且每次“掃蕩”持續的時間增長,各次“掃蕩”之間的空隙時間縮短,並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企圖徹底破壞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在敵人的猖狂進攻下,抗日根據地面積和人口迅速縮小,抗日武裝力量銳減。1941年10月統計,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人口只剩1300餘萬人,抗日根據地的縣城只剩涉縣、黎城、平順、範縣、觀城、阜平等6個。八路軍由1940年的40萬人減少到1941年的30萬人。由於根據地面積和人口縮小,生產生活條件遭到嚴重破壞,再加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及生活必需品極端缺乏,敵後抗日根據地進入最艱難最困苦的階段。能否戰勝敵人的“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粉碎其“掃蕩”、“蠶食”,不僅是敵後抗日根據地能否長期堅持和繼續發展的——問題,也是中國抗日戰爭能否渡過最困難的相持階段,能否長期堅持和爭取最後勝利的問題。這一時期敵後戰場的抗日戰爭和對敵全面鬥爭達到最激烈和最慘苦的程度,中共中央根據嚴峻的形勢、提出關於對敵鬥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等十大政策,領導解放區軍民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的鬥爭。終於戰勝了敵人的“總力戰”。不但遏制住敵人進攻的勢頭,改變了根據地退縮的局面,而且使解放區逐漸恢復,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經過最艱苦階段鍛鍊和考驗的解放區軍民,更加團結鞏固,成為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而日本侵略軍由於“掃蕩”作戰的不斷被挫敗,士氣和戰鬥力進一步衰退,佔領區再度急劇縮小。由於敵我力量消長的變化,解放區戰場即將渡過相持階段,向日軍展開區域性的反攻。抗日戰爭的實踐再次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主力軍與地方軍、游擊隊、民兵相結合,在億萬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戰爭,就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猖狂進攻,使其任何新戰略戰術都遭到可恥的失敗,並使人民武裝在戰爭中得到鍛鍊和發展。
正面戰場在這一階段抗擊日軍的區域性進攻中,取得了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及鄂西會戰等後期反攻的部分勝利,恢復了原態勢,給日軍以較大的消耗。特別是從鄂西會戰開始,中國空中戰場日趨主動活躍,中國空軍奪取和掌握大陸制空權的趨勢日漸明顯。但由於正面戰場在進入1940年後,作戰相對沉寂,該年只有一次棗宜會戰,統帥部無積極作戰的指導,第一線國民黨軍隊疏於戒備,因此,在1941年日軍向豫南、晉南等地的進攻中,中國軍隊遭受嚴重損失。特別是晉南中條山的作戰,喪師失地,成為中國軍隊的恥辱。由於國民黨指導軍隊作戰的失敗,政治上專制主義的抬頭,經濟和文化方面統制的加強,國統區要求改革的民主運動正在興起。
自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12月3日,日本法西斯襲擊珍珠港,向美英等國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法西斯的侵略戰爭達到最猖獗的時期。反法西斯的蘇、美等各國部經歷著敗退和困難的時期。中國解放區戰場粉碎日軍的新進攻,穩定了中國戰場的局勢,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由於中國戰場始終牽制住日本陸軍的主力和海軍的一部,使日本的北進、南進戰略難以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