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親屬手足情拒絕後門:丁文江與丁文淵

丁文江26 歲那年從英國留學回國後在上海教書,從此他開始取得個人收入,並立即擔負起贍養父母和教育兄弟的義務。他的四弟丁文淵正在德國留學,經濟完全靠他負擔。

丁文淵先是在瑞士楚裡西大學,後來到德國學醫。在瑞士的時候,丁文江的同學好友曹梁廈先生任留歐學生監督處的秘書,主動對丁文淵說:“令兄不是有錢的人,不應當讓他獨自擔負你的學費。照你的學歷,你可以申請官費。現在*和江蘇省的官費都有空額,你不妨寫信給文江,要他設法給你辦官費。他和留學生監督沈步洲、*次長袁希濤、高等教育司司長秦汾都是老朋友,你又具備資格,你申請一定會被核准的。”丁文淵深知哥哥擔負他留學經費的困難,故把曹先生的好意致信其兄丁文江,要他去設法辦理官費留學。

然而丁文江卻回信告訴四弟說:“照你的學歷和我們家中的經濟狀況,當然有資格去申請。不過你應當知道,在中國,比你更聰明、更用功、更貧寒的子弟實在不少,他們就沒有像你有這樣一個哥哥能替他們擔負學費,他們要想留學深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爭取官費,多一個官費空額,就可以多造就一個有為的青年。他們有請求官費的需要,和你不同。你是否應當細細考慮一番,是不是還想用你的人事關係來佔據一個官費空額,我勸你不必為此事費心。我既然答應擔負你的學費,如何節省籌款,都是我的事,你只要安心用功讀書就行了。”

親情厚誼成美談——馮友蘭與馮沅君

馮友蘭 1915年,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同時還兼聽文學系名教授黃侃的課。馮友蘭喜歡詩詞,放假回到家裡還經常誦詩讀文,這引起了輟學在家的小妹沅君的興趣,就請求大哥教她。馮友蘭就學著黃侃先生的樣子,選寫詩文,給她講,教她念。小妹沅君絕頂聰明,一個暑假下來,她已經不但會講、會念,而且還會寫出像六朝小賦那樣的小品文。待到第二年暑假回家,大哥發現小妹的學問更是大有長進。這時,正逢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招生,沅君聽說後堅決要去報考,她對母親表示:因上學用錢,將來出嫁的時候不要嫁妝。結果,馮沅君到了北京果然考上了,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道路。馮沅君從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又考進了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後來又到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博士,成為中國第一個女研究生和第一個巴黎大學文學院的女博士。馮沅君是20世紀初最早從事文學創作的女作家之一,與丁玲、凌叔華、蘇雪林齊名,後專門搞學術研究和教學。

馮友蘭、馮景蘭、馮沅君兄妹三人感情甚篤,互相尊重、互相牽掛。馮沅君從北大國學研究所畢業後,河南中州大學曾邀請她去任教。當時馮友蘭已經在中州大學擔任教席,從教課的效果看,小妹的文學要遠比大哥的哲學講得精彩。為了體諒大哥的處境,免使大哥面臨尷尬,小妹毅然拒絕了中州大學的聘請。馮沅君留學歸國後同丈夫陸侃如一直在山東大學任教。1973年馮沅君不幸罹患結腸癌,大哥馮友蘭聞訊後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並派子女宗璞、鍾越赴濟南探視。馮沅君不幸去世後,由作家、馮沅君的侄女馮宗璞起草唁電,最後由馮友蘭、馮景蘭兄弟定稿。馮沅君去世10週年,馮友蘭為此寫了一篇題為《憶沅君幼年軼事》的紀念文章,無限深情地憶及小妹幼年的往事,寄託哀思。

冷卻的手足情: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本名周樹人,與周作人、周建人是同胞兄弟。1919年2月,魯迅在北京八道灣買了一所大四合院,將母親接來,與周氏兄弟三人同住。當時,魯迅的母親年邁,夫人朱安不識字,魯迅就提出由周作人的日本籍妻子羽太信子管理家務。魯迅作為大哥,就主動將每月收入,除留些零用錢外,都如數交給羽太信子掌管。

這種安排本來是出於對羽太信子的信任,可是她一朝權在手,便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她花錢大手大腳,講排場,擺闊氣,絲毫不考慮這些錢是大哥的血汗錢。因而魯迅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

周建人是經羽太信子搭橋,與她的妹妹結婚的。因為有著這層關係,羽太信子將自己的妹妹和妹夫當傭人一樣對待,指使他們幹這個幹那個。魯迅知道周建人老實,不甘心他在這個家裡受人支配,就給蔡元培寫信,請求幫助給周建人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找個職位。這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羽太信子變相擠走了周建人還不滿足,她還想獨佔這所四合院。於是就設定陰謀向魯迅開刀了。1922年7月的一天,羽太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