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本想以後尋個機會向魯迅請教,可是不久就被派往中央根據地,沒有機會再次拜會魯迅先生了,成為他的一大遺憾。1936年10月,正在莫斯科第三國際工作的陳雲得知魯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他便以“史平”為筆名,在《救國時報》上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一個深晚》,緬懷了與魯迅一面之緣的會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因自尊而疏遠:胡風與蕭紅
胡風本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1929年秋進入日本慶應大學學習,後因在日本組織左翼抗日文化團體,於1933年被驅逐回到上海。回國後就參加左聯的活動,與魯迅相處得很密切。
1934年10月,蕭軍和蕭紅來到上海,將他們的小說初稿給魯迅,請求批評指導。魯迅讀了他們的作品後,為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寫了篇序,並讓胡風為蕭紅的小說作篇序。胡風讀了這部小說,很受感動,動手寫序時發現小說沒有書名,他就根據小說的內容取名《生死場》。在小說出版前蕭紅髮現魯迅給蕭軍寫了序,就要求魯迅也給她的小說作篇序,魯迅便親自作了序,並將胡風的序作為後記。
1937年9月胡風籌辦抗戰刊物《抗戰文藝》,當時胡風向文友們約稿並徵求意見,蕭紅則直截了當地建議改成《七月》,以紀念七月發生的“七七事變”。不料,在抗日大旗的感召下,以《七月》為中心聚集了一批年輕詩人,形成了“七月詩派”。
1938年5月蕭紅帶著端木蕻良來到武漢。在他們舉行完婚禮後,胡風私下對蕭紅說:“你能擺脫精神上的痛苦,我感到高興。不知你冷靜地考慮過沒有?”這句話傷了蕭紅的自尊心,開始疏遠了與胡風的關係。1939年底重慶大轟炸後,蕭紅的肺病開始加重。蕭紅提出前往香港治療。胡風不知原委,以為他們是逃離重慶,在給許廣平寫信時說:端木與蕭紅“秘密飛港,行止詭秘”。端木與蕭紅得知後非常不滿,隨即疏遠了與胡風的關係。
。 想看書來
冰釋前嫌攜手戰鬥:魯迅與馮乃超
馮乃超;祖籍廣東南海縣,生於日本橫濱。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讀書期間開始參與創造社的活動,成為該社出版部東京分部的聯絡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和朱鏡我、彭康、李初梨等人毅然回國,成為創造社的中堅力量。他們於1928年初創辦《文化批判》,積極倡導無產階級文學。只是他們在日本就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回國後面對革命的低潮,他們不是團結各種積極力量,共同對敵,而是將與他們觀點不同的人視為攻擊的靶子,因此就將鬥爭的矛頭指向了魯迅等進步力量。首先發難的是馮乃超在《文化批判》創刊號發表的《藝術與社會生活》一文。文章攻擊魯迅是逃避現實的“隱遁主義者”,懷著“過去的昔日,追悼沒落的封建情緒”。接著成仿吾、李初梨、彭康、錢杏邨等也紛紛響應,形成了一個貶低魯迅等進步文學的浪潮。面對這夥年輕人的發難,魯迅先後發表《“醉眼”中的朦朧》、《文藝與革命》、《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等文章予以反駁,並闡述了對革命文學的見解。文學史上稱這次論戰為“革命文學論爭”。這次論戰經上海的地下黨組織的幫助,馮乃超認識到他們的錯誤,並主動拜訪魯迅,平息了前嫌。魯迅認為這次論爭是“新文學者和新文學者的鬥爭”,可見魯迅始終是將創造社的大多數成員當作統一戰線的夥伴的。
魯迅與馮乃超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9年冬,當時*江蘇省委宣傳部長李富春根據*中央的精神,決定建立左翼作家組織,由魯迅來領導。馮乃超在柔石陪同下,到*裡拜會了魯迅。就建立作家組織問題徵求了魯迅的意見,魯迅對建立左翼作家組織表示了贊同。1930年2月16日,魯迅、馮雪峰、柔石與馮乃超、夏衍、鄭伯奇、蔣光慈等12人在上海北四川路的咖啡館會晤。這次會晤具體地商討了成立“左聯”的事項,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和團結國內左翼作家的籌備委員會”,推舉馮乃超和馮雪峰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綱領》的起草人。2月24日,這個《聯盟綱領》草成後,馮乃超到*裡拜訪魯迅,徵求他對《聯盟綱領》的意見。魯迅對這個《聯盟綱領》表示同意說:“這種文章我寫不出來,就這樣吧!”同時馮乃超還與魯迅商討了“左聯”的領導機構和魯迅在成立大會上閥閱能當問題。在3月2日的“左聯”成立大會上,透過了《聯盟綱領》,成立了常務委員會,魯迅、馮乃超都被選為常務委員,馮乃超還擔任了“左聯”第一任黨團書記兼宣傳部長。魯迅和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