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治的熱潮之中去。
此時,國內政黨浪潮迭起,原立憲派與革命派均重振雄心,積極組建政黨,參加權利的角逐,以其在選舉中擊敗對方,重整內閣,以和平手段與袁世凱爭奪權利。
1912年8月,宋教仁主持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在北京成立國民黨,成為當時國內的最大黨派,孫中山任理事長,後請宋教仁代理。
這時,國內尚有共和、民主、統一等黨。1913年2月,梁啟超正式加入國內第二大政黨共和黨,由於同時作為民主黨的領袖,梁啟超在政黨中的威望逐漸提高。為了與國民黨抗衡,梁啟超邁開了兩黨合作的步伐。
1912年冬,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按時召開了國會選舉大會。1913年2月,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取得參眾兩院共392席(眾議院269位,參議院123位),大獲全勝,而共和黨175席,統一黨及民主黨各24席,選舉的失敗讓梁啟超“心力交瘁”,極度悲觀,甚至“擬與政治絕緣,欲專從事社會教育”。
梁啟超突然沮喪,使“三黨黨員大譁”,總統府也倉皇失色。國民黨的獲勝對袁世凱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他急需梁啟超出面以收拾時局,對抗國民黨。於是派人極力勸阻,同時開始對國民黨採取了極端手段。
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召開,國民黨人張繼、王正廷被選為正副議長,國民黨再次佔據壓倒性優勢。
1913年3月20日,陶醉於大選勝利的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槍擊中,兩天後因傷勢嚴重救治無效而亡。梁啟超被列為重大嫌疑之中,然梁啟超心懷坦蕩,在《庸言報》上發表《暗殺之罪惡》,譴責“暗殺者如馴孤如鬼蜮,乘人不備而逞其兇,此夫恥之”。說明“與宋君所持政見時有不同,然固確信宋君為我國現代第一流政治家,殲此良人,實貽國家以不可復之損失。” 同時袁世凱也應國人的要求查明主犯。“窮究主名”,然而最後卻暴露了此舉卻是他自己與國務總理趙秉鈞所為,國內報刊紛紛譴責袁世凱暴行,揭露他顛覆共和的陰謀,革命派也開始計劃武力反對袁世凱,重塑共和。
1913年5月,梁啟超聯合原立憲派和北洋派的三個政黨:共和黨、民主黨和統一黨,組成新的政黨——進步黨。三黨合併醞釀數月,至是才合併成功。會上,黎元洪被推舉為理事長,梁啟超、張騫、伍廷芳、孫吳、那彥圖、湯化龍、王賡、蒲殿俊為理事。梁啟超成為該黨的理論指導人,實際領袖,國會形成以國民黨、進步黨兩黨對峙的局面。
為了徹底消滅南方國民黨力量,袁世凱瞞著國會秘密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舉借二千五百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陰謀發動內戰,掌控全國。
為了抗議袁世凱的倒逆行為,孫中山從日本回國,揭露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力主武力###,挽救共和制度。1913年7月12日,江西總督李烈鈞在江西湖口組織討袁軍,宣佈獨立,“二次革命”爆發。隨後,國民黨人在南京、上海、湖南、四川等地紛紛響應獨立。二次革命成為革命黨人反對封建專制,保衛民主共和果實的繼續,是辛亥革命的“續集”。可是,在袁世凱領導下的北洋軍閥的瘋狂進攻下,國民黨由於綱領不明確,內部組織渙散,討袁軍迅速被擊潰,“二次革命”徹底失敗。二次革命,梁啟超急於掌控內閣,以實現自己的立憲夢想,因此立場不知不覺中傾向了袁世凱,他在輿論界攻擊國民黨發動戰爭,禍害百姓。指控李烈鈞“叛反國家,應從速撲火”, 二次革命則是由於國民黨“白晝殺人”、“庸才”治世才帶來的惡果, 在這一時期內,梁啟超極盡政治手腕,討好袁世凱併為之設計了一個民主的“開明專制”方案。然而,袁世凱的慾望不僅僅是“大總統”,他一邊利用梁啟超,一邊又對進步黨人加以限制。
1913年7月31日,進步黨人熊希齡被任命為內閣總理,作為進步黨對其貢獻的回報,可是由於熊希齡穩重有餘,決斷不足,並不能有效地限制袁世凱的行為。隨後,袁世凱將黃興、陳其美、李烈鈞等除名,並逮捕國民黨數十議員,導致國民黨議員人心惶惶,紛紛四處逃散,國民黨在議會的優勢完全被打垮了,進步黨成為了議會的第一大黨。
9月,熊希齡內閣正式組成。袁世凱親信掌握了內政、外交及軍事大權,進步黨人則把持了財政、教育、司法、農工商四席,由於當時梁啟超、張騫等人自譽為“第一流人才”,因此,內閣被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當時梁啟超本想就任內閣總理或財政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