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老太太生的張飛”(無事生非)之人,想在“雞蛋裡面找骨頭”,他也是枉費心機。要知道,村言與過去的野史同類,而野史與正史的區別,就在於野史並非“明媒正娶”。也就是說,野史是寫給鄉下人看的,屬於“布衣”,也屬於茶餘飯後的笑料,而非“陽春白雪”之高雅人士所能欣賞。這樣的文體,是比較適宜我這種“浮躁而無恆心、有心而無根基”的人,也適合此時我的年齡。
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少談些主義,多做些事情。
這話好像是胡適老前輩專門說給我聽的。
於是,我拿起沉重的筆。
於是,我鋪開潔白的紙。
寫我的祖先,寫我的祖父,寫我的父母,寫我的兒子,寫我的親朋好友,寫村莊的形狀和地理,寫村民的衣食住行,寫村民各個時期的處境與生活方式,寫發生在村莊裡的一些奇人趣事,更多的是我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或者是與我有某種聯絡的一些人或事。書中的某些觀點,或多或少帶有我在特定時期的感*彩。議論之詞,是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的一些胡言亂語。好在人小言微,高聲吼叫只能驚起枯枝上的烏鴉與麻雀。
時間跨度達六百多年,人物與人物之間又相互牽連,顧此失彼的地方,或者說孤陋寡聞的事情,或者說詞不達意的時候,肯定在所難免,肯定會掛一漏萬,肯定會顧此失彼。所以,儘可能寫我看見的,或者是我聽說的,更多史實是別人給我講述,我如實記錄而已,並加註“據某某人記憶”等文字,以示尊敬。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張姓溯源:不得不說的歷史(一)
人們都說張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多是一個方面,歷史悠久又是一個方面。書上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就說明一個問題:人多。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專家考證,張姓約佔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即七千八百萬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而且分佈極為廣泛,以北方較多,陝西省不足百分之七,其它各省均高於百分之八。
張姓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唐朝有個名叫林寶的人,寫了一本《元和姓纂》的書。書中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史記&;#8226;五帝本紀》裡面又進一步做了解釋: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說:帝瑞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由此可知,青陽就是玄囂,青陽所居之江水,東漢時期有個名叫應劭的人,在此批註為“古江國也”,其地址可能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大林鄉塗店附近。
青陽的兒子揮,與古帝瑞頊同是黃帝之孫,應該生活在同一時代,他所擔任的“弓正”之職,是監督管理製造弓箭的官職,應在瑞頊之時,活動地點也應該在瑞頊的都城——帝丘一帶,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附近。弧星即弧矢星,共九顆,在天狼星東南方向,其中八顆星如弓形狀,一顆星象矢,在大犬、船尾兩個星座之間,與上弦的弓箭極其相似。揮經過許多夜晚觀測,從弧星形狀受到啟發,研製成弓箭,弓箭成了人們打獵的主要工具。
這項發明,對當時那個原始社會來說,應該是一項非常傑出的貢獻。
因此,黃帝便賜張為姓。
張揮便是張姓始祖。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與官名弓正及星名弧,有著密切的聯絡。
南宋人鄭樵在《通志&;#8226;氏族略》一書中,認為林寶等人的說法:“非命姓氏之義。”他老人家的觀點是:晉有解張,字張候,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候之字以命氏可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張姓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系晉國大夫解張的子孫,以其字為姓氏。解張即張候。這個說法顯然有誤。因為西周宣王時,有位卿士姓張名仲,以孝著稱。說明在周宣王之前就有張姓,而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解張,只不過是張仲的後裔而已。關於這個說法,《新唐書&;#8226;宰相世系》一書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候生老,老生趑,趑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文中提到的三卿分晉,是指公元前四零三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的事情。
韓國初建都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金陵一帶。正式建都陽翟,在今河南省陽翟一帶。公元前三七五年,韓哀侯滅鄭,又遷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國於公元前二三零年,被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