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幼梅所做的魚湯麵湯汁乳白;清爽不膩;金黃的麵條細而軟滑;特別鮮美可口。
嘴刁的妮兒連喝了兩大木碗,吃的小肚子圓滾滾的。
※*※
吃完午飯,夫妻倆又走了,劉姥爺則抱著妮兒去了牧廣山的家。
幹什麼?給姚致遠授課。
“太姥爺!”姚致遠見劉姥爺抱著妮兒進來,“我正說去找你們呢。”
“你去那邊還怎麼照顧小牧,所以我就來了。”劉姥爺笑道,“正好跟你們聊天!”他小聲地說道,“順便講課。”
一聽講課,姚致遠清澈的雙眼瞬間點亮。
講什麼?開始給他們講歷史,從三皇五帝夏商周開始講,一句沒有提到正題。
“太姥爺,喝水。”妮兒扯過來自己柳編的小揹包,從裡面拿出竹筒道。
順便說一句,見識了柳編揹包的好處,村裡的上學的孩子們改背柳編揹包,畢竟這個不要錢,村裡男人費費手的事,輕鬆的很。
布書包可是需要布料的。
“乖!”劉姥爺拿過竹筒,連著灌了幾口,接著開講。
渾厚的聲音,飽滿且充滿磁性,極具有穿透力,聽得妮兒都醉了。老爺子語言詼諧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歷史,真可謂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一講就是一下午,聽得牧廣山和姚致遠如痴如醉的,忘卻了時間,這時間過的好快呀!
“真是麻煩你了,劉爺爺。”牧廣山感激道,好像閒坐的日子也沒那麼難熬了。
“太姥爺講的太好了,原來歷史也這麼好看。 ”姚致遠卻又輕蹙著眉頭,幽默之中,發人深思。
“哦!天不早了,明兒下午我們再來。”劉姥爺抱著妮兒起身道。
吃完晚餐後,姚長海趁著天還沒有徹底黑呢!開始箍桶。
姚長海坐在院子內二話不說低頭噼裡啪啪地開始幹起活來。以片片木板做經,以個個鉛線圈做緯,聚精會神地編織著木桶。
劉姥爺抱著妮兒坐在一旁觀看,連幼梅吃完飯,去了姚老大家,姚家女人們圍在一起幹活了。
看著片片木板在姚長海粗糙厚實的大手裡乖乖聽話,劉姥爺感慨道,“以前都是用用竹篾做成圓形的“箍”,套在圓桶上,使桶片之間緊固而不滲水。現在用鉛線方便多了。”
姚長海認同的點點頭,這手如鐵鉗似的,將木片箍的緊緊的,“現在咱們家還用洗臉的木盆、水桶,馬桶,洗澡盆等等可都是木頭做的。”
“嗯!嗯!以前不管是城裡還是鄉下,凡裝水的器具除罈罈罐罐外,基本上都是木製的,如飯桶、米桶、蒸桶、面桶、等等,人們從早晨睜開眼睛需要洗臉開始,直到晚上睡覺,無論是生活還是生產,一刻也離不開這木頭做的用具。”劉姥爺一拍額頭說道,“說道蒸桶,下一回淑英來,咱們做木桶蒸飯。好不好啊!妮兒。”
“好!”妮兒從善如流地說道。
一說到吃,大家都來勁兒。
“老輩人使用的這些盆盆桶桶,多數是女兒出嫁時的陪嫁品,通常要用紅漆,至少也要上桐油。等到妮兒結婚時,估計用不著了。”姚長海抬眼看了一眼妮兒笑道。
“呵呵……畢竟社會在發展嗎?”劉姥爺笑道,說著扯開嗓門呼喚道,“箍桶哦……,箍桶哦……”
一聲洪亮而悠長的呼叫,給寧靜的村野增添了一點生機和活力。
“箍桶匠,箍桶匠來了。”街門外傳來村裡大媽地說話聲。
劉姥爺和姚長海相視一笑,“哈哈……姥爺,你學的還真像。”姚長海笑道,“你看看,把村裡嬸子、大媽都給招來了。”
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當,吹糖人兒、耍蟈蟈、補鍋匠、修腳、剃頭匠……以前流傳與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卻已被遺忘,甚至有人聞所未聞。
俗稱箍桶佬、箍桶匠,作為一種謀生行業,也屬於七十二行當之一。它起始於哪朝哪代,已無從考證,也無法考證,只知道箍桶手藝不獨我國有,外國也有,不僅古代有,就是後來也沒有絕跡。因此箍桶是一種久遠的行當,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這不立馬村子裡的大媽、大嬸就找來了,姚長海一下子就被圍著裡三層、外三層,嘰嘰喳喳的。
女人多起來就跟鴨群似的,姚長海趕緊說道,“別吵,別吵,大媽、大嬸,你們把東西放下,我一定把東西給你們補好,成了吧!”
“中!小姚隊長,說啥就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