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再現開始的部分。這時,在再現的引奏裡的莊重音調與焦急音調之間,插入一句單音線條的宣敘調,這是非常富於創造性的,取得了異常魅人的藝術效果:
這是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經歷後,突然靜下場來,一切其他佈景、人物都消失了,彷彿整個宇宙只剩下一顆吟唱的心,而這歌聲又是多麼悲哀、孤獨!
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絃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絃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這時,第二樂章慢板由溫暖的bB大三和絃開始了。和絃的琶音奏法在瀟灑中帶著幸福感:
這一樂章,暫時忘卻了第一樂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貝多芬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大自然,這是他永遠感到親切、神聖、傾心所愛的;他創作靈感無盡的源泉,他受到創傷的心靈所渴望的撫慰,都永遠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樂章好像是經過第二樂章對靈魂的“淨化”之後,產生出的某種新的心境,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織成,音樂是流動的,也有熱烈的時刻,但總的是雅緻、細膩為主。轉調很多,小調為主,不免產生期待感。經過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結束了第三樂章,也結束了整個“暴風雨”。
我們看到,這首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彷彿更多積極的思索,“自我爭辯”,有時象內心獨白一樣。而最後的結論,雖不很情願,但卻是傾向於和解。是不是這一點與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有關聯?
這一時期,正是貝多芬耳病加重,個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甚至寫下了遺言,曾想到死去的時刻,人生、藝術、理想、現實,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題目。從這兒看,他的《暴風雨》,與其說聯絡著莎士比亞,不如說根本上還是聯絡著他自己。
想要了解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就先要知道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同時,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海里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與坎坷命運作不屈鬥爭的,貝多芬自己的命運與之產生共鳴,所以他能創作如此偉大的《暴風雨奏鳴曲》。
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曾經問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是“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海里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放棄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一陣稍顯清冷的旋律在d調上響起。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小分句,如同寒冷的夜晚,林間的樹葉滴落的雨滴般,帶著一股迷濛的色彩。我的雙手在琴鍵上如波浪般起伏,雙目微閉,似在傾聽那雨中的節奏般。整個音樂廳,似乎都因為這音樂,而籠罩上了一層略帶涼意的氛圍。這首奏鳴曲並不難,相比我剛剛演奏的那段李斯特的熱情的快板來說,這首曲子裡包含的技術難點簡直是少得太多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首曲子簡單,在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中,《暴風雨》一直被稱為最易彈難精的作品,就是因為這首曲子裡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性。無數大師的手下,都曾經詮釋過這首作品。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卻一直認為,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能夠完美地表現出這首曲子地思想。這首曲子。同樣是十分挑琴的一首曲子。理論上來說,演奏這首曲子,需要鋼琴的音樂圓潤,層次豐富,那種太亮太燥的鋼琴是不適合表現這首作品的,可惜,這裡沒有斯坦威。但即使是這樣,這首曲子在我的手下,仍然煥發出了異樣的光芒。那對力度恰到好處的控制,和對整首曲子情感的把握,都充分展示了我對這首著名的奏鳴曲的深刻理解。旋律在同一主題上不斷發展,那陣陣柔和地琴聲如同瀝瀝的雨線,充滿了灰暗的調子,左手的分解和絃,由於保持音的運用,彷彿是一層輕柔的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