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都雍遷都至新都咸陽,這是秦國的一件大事,亦象徵著秦國將暫緩與西羌的矛盾,將國家的精力投入到征戰中原的這項國策上,畢竟相比較西羌,中原國家的文化與富饒,使得地處偏遠的秦人頗為嚮往。
總得來說,移都咸陽,這是秦**功爵制的一大里程碑,意味著秦國已經邁出征戰中原的腳步。
然而,秦國剛剛邁出這一步,就被一個魏人擋了回來誰能想到,敗西羌、滅隴西,屢戰屢勝的秦軍,卻在三川遭到慘敗,整整二十萬秦軍全軍覆沒。
當戰敗的訊息傳回秦國時,舉國震驚。
而那名一手挫敗了秦軍中原戰略的魏人,即是魏國的公子,姬潤。
在經歷過秦魏三川慘敗後,秦人這才意識到,中原魏國的魏人,與隴西魏氏的魏人,兩者的實力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中原的魏人更強大,他們擁有著強大的軍隊與可怕的作戰兵器。
比如秦少君帶回國的那幾把魏弩,秦國的工匠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弄明白這種軍弩的構造。
然而秦國工匠在此基礎上仿造出來的秦弩,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皆不如魏弩。
相比較魏弩,更讓秦人感到震驚的,還是魏國的兵器,那種由鐵打造的兵刃,強度毫不遜色秦國巔峰青銅冶煉技術下的青銅兵器,且鋒利程度遠遠在青銅兵器之上,很大程度上重新整理了秦人對鐵刃的認知。
秦國工匠不是沒有研究過冶鐵技術,就如衛人衛鞅入秦後,就希望秦國大力發展冶鐵工藝,但遺憾的是,這件事並沒有得到秦國貴族的重視。
因為在秦國貴族的認知中,鐵劍是很脆的,強度根本比不上青銅劍,雖然衛鞅告訴他們,鐵劍脆弱只是因為秦國的冶鐵技術粗劣,但並沒有多少秦國貴族相信這種說辭。
直到秦國遇到魏國的軍隊,秦人這才意識到,鐵製兵器究竟有多麼的可怕,在魏弩面前,秦國引以為傲的青銅冶煉技術幾乎沒有防禦能力,厚達半個指節的青銅甲冑,竟被魏軍的弩矢輕易洞穿。
魏國的強大軍隊,讓秦人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因為魏國恰恰就擋在秦國邁向中原的道路上,倘若秦國想要獲得中原文化、獲得中原的各種技術,他們就必須突破魏國的封鎖。
但問題就在於,魏國雖然國土面積與秦國相當,但他們的技術卻並非秦國可以相比,秦魏三川戰役慘敗的事例可以充分說明兩個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
天可憐見,魏國的內部出現了叛亂,甚至於,魏國國內有一股叛亂勢力,竟在魏國的王都大梁挑起了混亂,意圖殺死魏國的王,顛覆魏國王室姬趙氏一族的統治。
更讓秦人感到振奮的是,據說中原還有另外兩個強大的國家想借此機會使魏國覆亡。
這簡直是天賜良機!
於是乎,秦國當機立斷派兵攻打魏國。
與韓國以及楚國的目的不同,秦國攻打魏國,倒不是一定要覆滅這個國家。
畢竟在經過秦魏三川戰役後,秦國貴族從覆滅了隴西魏氏的膨脹自信中,被魏公子姬潤打醒,他們這才意識到,中原國家的實力遠遠超過他們的預料,因此,征服中原、制霸中原這個口號,已暫時被擱置,他們的目標暫時只是在中原立足。
是的,打敗魏國,奪得魏國的財富與各種技術,進一步發展國力,再伺機進攻韓、楚等中原國家的國土,這才是秦國目前比較現實的國策。
然而,曾經一手挫敗秦國第一次東征的魏人,魏公子姬潤,再一次出現在他們面前。
而讓秦王感到吃驚的是,縱使是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竟也沒能在那位魏公子面前討得便宜,甚至於,武信侯公孫起還在信中如此評價魏公子姬潤:戰不可勝之敵!
言下之意就是說,魏公子姬潤,那並非是可透過戰爭擊敗的強敵。
對於統帥兵馬的將帥而言,這差不多已經是最高評價。ps:歷史上的李牧就當得起這個評價,於是就被離間計弄死了。還有長平之戰時的廉頗等等。難以透過正常的戰爭去擊敗、只能透過計謀誣陷去排除,足以證明這類名將的厲害。
雖然仍有一部分秦國貴族對此嗤之以鼻,不認為年僅弱冠的魏公子潤能有多厲害,但由於上次秦魏三川戰役慘敗、尤其是函谷一日戰役的事例,秦人對於武信侯公孫起的“消極作戰方式”,倒也沒有出現太大的牴觸,畢竟誰都明白,秦國經不起再一次慘敗,倘若這次秦軍再度敗在魏公子潤手中,非但軍功爵制會瓦解,可能整個秦國都會因此衰弱。
到時候,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