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爭奪的物件。
可能對於魏國來說,河西的羌胡是不可小覷的異族,可對於習慣跟在朝廷身後撿便宜的國內貴族勢力而言,河西的羌胡就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因為那裡有豐富的牛羊馬匹,以及可當做奴隸的羌胡之民。
倘若是換做在五年前,趙弘潤肯定無法接受這種事他在前線費心費力地謀劃,一切只為了使魏國更加強盛,而國內那些貴族勢力,卻似無賴般跟在他身後撿便宜。
不過眼下,趙弘潤逐漸學會了接受,因為他無力反抗,魏國龐大的貴族勢力,總是是他手握十萬兵權,亦無力抗拒的,這一點,早在三川貿易事件中就已經證明了。
除非有朝一日趙弘潤登基大位,學楚王熊胥那樣,不惜巨大代價剷除國內不聽話的貴族勢力。
不過正像趙弘潤自己所說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他目前還未做好佩戴王冠的準備,也未能做出這方面的覺悟。
既然如此,對國內貴族勢力妥協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趙弘潤在思忖再三後,決定儘可能地緊抓汾陰令與蒲板令,以及防備西河離石韓軍的北屈,至於皮氏城,礙於其戰略地位可以被汾陰與蒲板兩城所取代,因此趙弘潤打算放棄,作為對國內貴族勢力的妥協。
至於河西令,趙弘潤暫時不做他想。
當然,河西令他是絕對不會交給國內貴族的,天曉得那些人會在河西做出什麼事來,畢竟趙弘潤打羌胡,可不是為了將其推到徹底的對立面。
河西令可以先拖一拖,先讓寇正坐穩汾陰令這個位置……
趙弘潤暗暗想道。
可是如何讓寇正這個資歷尚淺的人坐穩河西令的位子呢?
趙弘潤苦苦思索著。
不知過了多久,他心中一動,忽然想到了一個絕佳的主意:使汾陰軍政分離。
也就是說,在汾陰除了設一位汾陰令外,再設一位掌兵的統帥汾陰令負責一概城內諸事,而掌兵的統帥則負責進圖河西、河套。
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個絕佳的主意,相信待趙弘潤提出這個建議後,朝廷或將勉強認可寇正出任汾陰令。
只是這樣一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何人執掌汾陰駐軍?
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難倒趙弘潤,因為他第一時間想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統帥臨洮君魏忌!
第1049章:暗爭序幕
五日後,趙弘潤一行人路過了河東安邑,也就是他弟弟桓王趙弘宣駐紮北一軍主力的地方。
記得去年的時候,趙弘潤與弟弟鬧矛盾,因此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想法,沒有繞過安邑,但是這回,他特地在安邑溜達了一圈。
根據黑鴉眾的彙報,他弟弟趙弘宣對於北一軍的整頓的確是有些起色,至少黑鴉眾並未打聽到北一軍的軍卒們欺辱、冒犯當地民眾的事,由此可見,趙弘宣與周必定是加強了北一軍的軍紀。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趙弘潤想過要到北一軍的軍營裡逛逛,替弟弟把把關,可後來仔細想了想,趙弘潤便作罷了。
畢竟弟弟趙弘宣已經長大了,就算北一軍的體制仍有不足,也應該由弟弟趙弘宣來處理。
更何況,趙弘潤在淇關時已經明確認可了弟弟趙弘宣作為北一軍軍主的身份,若此時再貿然插手北一軍的內務,確實不妥。
因此,趙弘潤只是派人打聽了一下北一軍目前的風評,在得知並未出現什麼大問題的情況下,便繞過安邑,直接前往了汾陰。
又過了四五日,在大概臨近十月份的時候,趙弘潤一行人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河東汾陰。
汾陰位於汾水與大河交匯處的大河東岸,境內絕大多數為山前傾斜平原,有區域性的丘陵地形,唯有小部分為岩基山區。總得來說,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合耕種。
事實上,汾陰、蒲坂、包括安邑,向來是河東郡產糧較多的城池。
美中不足的是,歷來大河氾濫的時候,汾陰、蒲坂或有被水淹沒的災難,屬於是水患洪澇比較嚴重的地方。
因此,在視察汾陰的時候,趙弘潤就已針對汾陰與蒲坂想到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
首先要修築河堤,確保避免洪澇災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在視察罷汾水與大河之後,趙弘潤來到了汾陰的農地。
不得不說,汾陰不愧是河東郡適合耕種的城縣,城外幾乎遍地都是農田,只可惜這些農田,約有七八成長滿了荒草,僅只有兩三成農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