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部分

記得從前看過一個電視劇,故事講地是清朝末年,一位外國商人,拿了一塊他們生產地絲綢方巾,向中國人發起挑戰。他說:中國雖然從事絲綢產業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有大量從事絲綢製造地藝人,可是沒有人,沒有人可以做出比他手裡這塊方巾更薄的絲綢製品。中國的手工業已經落後了,機械化發展才是主流,是更優秀的!

國內絲綢業的有識之士不服氣,他們發動了無數人,走訪了許多優秀的老藝人,最後做出一塊相同大小、薄如蟬翼的方巾,很自信的回應對方的挑戰。兩塊方巾一起從城樓上鬆手,任它們自由飄落,國內的方巾以些微差距,先行落地,中國輸了。

“哥,像義大利這種工藝,國內一些老藝人也做得出來。”

呃,就是不能進行批次化生產。絲綢是有語言的,懂得絲綢的語言,才能做出更好的產品。一些有祖傳手藝、從業近一輩子的老藝人,他們對絲綢的瞭解,可以達到一個相當深的高度。

他們可以用最原始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做出精美到讓人讚歎的產品。不誇張的說,單從外觀與質量來說,更在最好的機械化工藝生產出的產品之上。

可是,懂得高階絲綢工藝的的老藝人越來越少了,許多傳統老工藝面臨失傳。而國內機械化生產的現狀是:缺乏優秀的工藝,沒有辦法獲得那種恰到好處的柔軟、光澤和手感。這也是他們建廠的初衷啊。總之,有問題不怕,想辦法解決就是了。

“我們有我們的優勢。畢竟是歷史悠久的絲綢大國,從事絲綢織造的民間藝人很多,他們能做出高檔的絲綢品種,比如漳緞、塔夫綢、留香緞、風景古香緞等,這都是我們國家獨有的,有些工藝都快絕跡了。”

做絲綢製品,自然要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這也是與外商合資辦廠爭取引進先進工藝流程的談判中,會派上用場的談判條件。

歷史悠久的絲綢古國,自然有自己的傳統優勢,外國人也不敢小瞧。雙方商定,會派專人,不遺餘力與從事絲綢織造的民間老藝人聯絡,取雙方之長,研發更多更好的面料新品種,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原材料方面,趕上國外先進水平,甚至趕超國外先進水平,這是董潔的希望。人有我有,人無我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哥,慢慢來。現在我們的真絲襯衫,用的是國內最好工藝生產出來的面料,雖然與人家最好的工藝比較,仍然有一些差距,但,我們佔了歷史和文化的優勢啊,這是國外別的品牌不能比的。”

大山笑道:“這倒是。現在的產品,質量和價位,適合更多的消費群體。以後,咱們用上自己生產的面料,針對比較高階的客戶,到時候定價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空間。有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這樣最好。”

張牧也笑,“是,現在咱們的真絲服裝,賣的多紅火,這才是最重要的……”

產品熱銷,國外不斷催單發貨。

前期屯積的成衣,飄洋過海,運往歐美各國。

存貨很快出清,大山讓各地的分公司加緊趕工,並向更多的合作服裝廠追加訂單。

這般大動作,自然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第二百三十七章 惦記(上)

財富往往青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功也往往眷顧敢於邁出第一步的人——於是,第一批下海者發了,第一批股民發了,第一批幹個體的發了,第一批倒買倒賣的發了……

第一桶金對於創業者來說,是永恆的話題。

房地產暴富時代來臨之前,除了手眼通天的個別人物之外,大多數普通人的致富路,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七十年代末和整個八十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起步,個體戶暴富成了時代的徽章,這個時期的個體戶抓住了機遇,成了中國社會第一批富翁。

第一批富翁裡,做服裝廠與賣服裝的個體商販,佔的比例最大。

大山和董潔的財富童話,就得益於這個特定的時代機遇。

炒股直到二十一世紀,仍然是許多人非常關注和參與的一件事。

但真正稱得上可以靠炒股暴富的時期,卻是從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二年。一九八五年,在中國絕跡了三十多年的股票重登上海灘,很多股民早上三點就起來冒著零下五度的低溫排隊買股票。一個老股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在交易所外轉了一會,一百元就變成了二百元,二百元又變成了八百元……”這一時期,股票一上市就瘋漲,造就了一大批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