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子很幼稚的問道。

婦人並沒有多少見識,咬著嘴唇道:“這是命!”

店中的裁縫忽然叫道:“桂枝嬸,是您啊!”

婦人愕然,半晌不敢確認道:“你是……霞子?……”

裁縫點頭笑道:“桂枝嬸子,是我!原本俺嫁給隔壁村老張,家裡窮的揭不開鍋。前年困難。差點餓死。後來,當家的聽說葛沽招工。咬牙進城了。現在,當家的已經能夠在城裡麵包工程。一年忙到頭,也就賺個五六千兩包工錢,但是煩心啊。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工人屁大一點事都要揪心。我雖是一婦道人家,但是進城後也不想靠著當家的養活,所以開了這家裁縫店。桂枝嬸子,我的針線手藝還是您教的呢,要是不嫌棄,您跟我在城裡面做裁縫吧?”

桂枝頭腦暈乎乎的。道:“霞子,城裡面做裁縫,一年能掙多少錢?”

霞子豎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掙100兩銀子,不成問題!而您跟我幹,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您。”

“成,回家我和當家的說!”桂枝連連點頭。

農民進城。被城市的繁華吸引,轉型為產業工人,在特區已經形成潮流。

由於先進城的一批人,絕大多數人的境況遠遠好於鄉下佃農和自耕農。所以。對於貧窮的鄉下人,形成了榜樣號召效應。

當然了,大量的佃農進城,對於鄉下的地主老財們來說,卻並不是好訊息……

——————

天津桃源沽,誰不知道李禪大老爺家有八千畝良田,僕傭百人、佃農兩千,雖非官宦世家,但也花錢走後門捐了個七品官身,在地方上屬於豪強,縣令、知府一級的老爺,對於他也是客客氣氣。

但是,最近李老爺顯得悶悶不樂,令家人也跟著悶悶不樂。

這天李禪終於開口了道:“老張啊,你說最近這些泥腿子們,怎麼都失心瘋了。好好的佃農不做,一個個跑到城內做工。”

眼見著,再過一個月就是農忙,但是莊子中的佃農居然走了三成,作為地主的李禪如何不擔憂。

老張是府中的管家,府中的收租、討債等等各項經營事務,皆是由他掌管。

“老爺,城裡面不斷招工,給的工錢高。城裡一個月工錢,能抵得上鄉下幹一年。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幹,不像咱鄉下,農忙的時候忙的要命,閒的時候無事可做。”老張說道。

李禪道:“城裡面真的那麼好?我看不見得!現在是官府老爺們闊氣,在城內大興土木,也不過是幾年光景。等到城內的營造工程修完,官老爺總不能白養活那些泥腿子。到時候,他們來求我,我還不佃田給他們!”

中國古代佃農和地主之間的關係,屬於僱傭關係。

表面上,佃農屬於自由民,有選擇自己工作的權利。

實際情況,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人多地少,總是佃農求著地主佃田給其耕作,而不是地主求著佃農給自己種田。

站在食物鏈上游的地主,越發滋長其驕橫心理。極端一點的地主惡霸甚至號稱——有漂亮老婆的佃農,能種好田。老婆相貌一般的,只能佃差田。沒有老婆的,沒有種田的資格。

在農業經濟時代,底層百姓只有種田這一項選擇,自然只能地主忍氣吞聲。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是農民起義。

但是,經濟特區周邊的百姓多了一個選項——去城裡面去做工人!一方面,令佃農們多了一項更優厚的選擇,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

經過將近兩年的對比!

繼續在鄉下做佃農的,依然赤貧。而一些選擇去經濟特區做工的,經濟狀況已經堪比百畝田產的地主。

如此一來,到經濟特區打工,已經成為天津地區的鄉民們最熱門的選擇。而為了容納越來越多勞動力湧入城市,特區加大對公路、港口等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

“要想富,先修路。”在後世可謂是常識。而在17世紀。目光再深邃的經濟學家,也未看透到這個層次。

“修路”並不僅僅包含公路、鐵路,而是包含了交通物流的方方面面——公路、鐵路、港口、運河、機場、橋樑,等等任何交通基礎設施。

有了良好的交通環境,才能擁有良好的物流。而擁有了良好的物流,才能發展工業、商業、旅遊、商務等等各行各業。

在天津經濟特區成立一年多以來,港口、公路等等交通物流相關的硬體設施投入,每年皆是達到數百萬兩銀子。

大量的銀子砸下去,使得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