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此事還需你我聯手,成氏雖垮,但對賤庶子之暴虐不滿的大有人在,何況,我在成鄉也留了一個內應……”
……
無論是季嬴,或是仲信和叔齊,都在猜測,如今趙無恤的倉稟中,粟木大概已經滿得溢位來了。
他們卻是錯了。
若是有人能進入看守嚴密的成鄉府庫,就會發現,這裡只是堆了些草秣和保底的糧食,還有一些暫時存放的大袋麥粉。其餘地方依然空空如也,可以讓耗子列隊行軍。
在計僑用“周髀數字”劃得密密麻麻的竹製賬目上,今年的冬小麥,一共有四萬石的收成:其中公田佔了將近八千石,其餘私田三萬兩千石,按照無恤設定的二十分之一稅率,府庫共獲不到萬石。
一個六口之家,一年食糧百石,也就是說,這些麥子,若是全部做成麥飯,僅僅能讓百戶人家吃飽,或者供養一個旅五百名兵卒。
趙無恤當然不會這麼用,他將這些麥子統統運到了磨坊,陸續磨出麥粉,累死了數頭騾馬都不停歇。
於是靠近溪水的匠作區,熱鬧非凡,大袋大袋的麥粉被扛出裝上牛車運走。
趙無恤可不是那種一旦有了收成,就將糧食全部堆家裡,天天數上幾遍的土財主。他要做的,是繼續推動貿易線,進行“擴大化再生產”。
粟麥堆滿府庫又能如何,除了看著有安全感,除了讓它們慢慢腐爛掉,還能有什麼用途麼?
貨物和金錢,只有流通出去,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實際上,經過半個多月來,子貢在下宮邑市上的四五次售賣麥粉後,售出四百餘石,一共收穫了粟米近萬石,帛布近百匹!
除去分給商隊的十分之一利潤,趙無恤將其中的大半收入,又委託子貢,在下宮周邊就近購買了一些打製工具的銅鐵,以及牛馬牲畜。
早在數十年前,晉平公就曾說過:“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
這位和楚靈王一南一北,堪稱無雙逗比的國君認為,晉國擁有三個有利條件,就足以無敵於天下。
其中第一二條,就是“國險而多馬”。
春秋時的河東之地,也就是後世的山西,還沒有後世那麼繁華和人煙稠密,許多地區還處於半耕半牧狀態,諸夏與戎狄雜處。尤其是趙氏、範氏、知氏近幾十年來新徵服的晉陽、東陽、鼓、肥等地,多馬、牛、羊、旃裘、筋角等物資。
加上趙氏祖先以飼馬起家,所以牛馬較別處更為便宜。當年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就是從晉國趙氏的領地上購買了牛馬,再賣到黃河以南的周室去,半路碰到了大搖大擺玩“偷襲”的秦國人……
一般而言,在下宮左近,一頭壯實的耕牛抵粟米50石,一匹健康馱馬也抵粟米50石。
至於那些能騎乘賓士,或者拉沉重駟馬戰車的良馬,少了400石粟米,休想換到,而且也別想用草秣糊弄,時不時還得喂糧食。
所以,趙無恤的輕騎士目前只能維持三四十騎的規模,原因很簡單:養不起。
……
PS:春秋物價是根本沒法查的,只能按照《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用漢朝資料反推。
漢代的粟米正常價格應該是一石60——120錢之間(五銖錢),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80好了。
西漢馬匹根據品種優劣,價格在4000錢——33000錢不等,所以認為劣馬馱馬是粟米的50倍,比較好的戰馬是粟米的400倍。
牛在4000錢左右,就算粟米的50倍。
對了,秦國金(半兩錢)布的換算比例是11:1
求收藏,求推薦,求三江票。
第127章 仁哉賢主!
感謝書友祥瑞1,什麼是-愛的打賞!
……
在子貢開始貨殖後,往日最多繞著成鄉牆垣巡邏的輕騎士也有了新工作,那就是作為商隊的扈衛。
子貢在下宮花費數千石糧食,也就換回了七八十頭牛馬,但趙無恤還嫌不足,因為這隻能解燃眉之急。成鄉三萬畝土地,按照五百畝分配一耕牛、耕馬來算,剛好夠用。但此外還要加上用來拉車運貨的,用來拉磨出產麥粉的,起碼還要百餘頭才行。
剩餘的幾千石粟米,被趙無恤分成了幾個部分。
首先,要將之前讓國野民眾幫忙修建匠作坊的賒債還了。老聃曾言:“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在成邑,趙無恤必須保持一個言出必行的君子形象,才能驅使民眾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