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為博陵太守,涼茂為渤海太守,邴原為河間太守,阮為清河太守,卞廣為趙郡太守,管寧為中山太守。
幷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上郡、雁門、雲中、定襄、朔方、新興、去病十一郡,下轄74縣。魯肅為幷州刺史,魏延兼任幷州兵曹,荀諶為太原太守,鮮于銀為上黨太守,秦宓為樂平太守,王粲為西河太守,徐幹為上郡太守,尾敦為雁門太守,鄒丹為雲中太守,單經為定襄太守,彭為五原太守,公仇稱為朔方太守,譙周為新興太守,牽招為去病太守。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平原七郡,下轄62縣。荀為青州刺史,田豫為青州兵曹,蒯良為東萊太守,孫乾為齊郡太守,姜淮為濟南太守,鮮于輔樂安太守,姜亞為北海太守,丁紀為城陽太守,姜樂為平原太守。
兗州分置東郡、陳留、濟陰、山陽、泰山、濟北、任城、東平八郡,下轄71縣。原涼州刺史陳宮為兗州刺史,李通擔任兗州兵曹,傅幹任東郡太守,孫權為陳留太守,姜洪為濟陰太守,華歆任濟北太守,楊大將山陽太守,金尚為泰山太守,辛評為任城太守,蘇倍為東平太守。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郡、沛郡等八郡,下轄94縣。龐統為豫州刺史,兵曹為樂進兼任,崔林為潁川太守,姜崞為汝南太守,梁剛為弋陽太守,樂就為陳郡太守,韓胤為譙郡太守,姜舉為魯郡太守,張承為梁郡太守,陳渙為沛郡太守。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六郡,下轄50縣。張為徐州刺史,兵曹由官亥兼任,步騭為東海太守,程秉為琅琊太守,孫登為廣陵太守,陶丘一為彭城太守,孟觀為下邳太守,孫邕為東莞太守。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武都、陰平十二郡,下轄70縣。任命許攸為雍州刺史,張燕部改為地方編制,張燕兼任雍州兵曹,審配為京兆長,鄧芝為馮翊太守、楊儀為扶風太守,崔鉅業為北地太守,劉巴為新平太守、黃琬為隴西太守、程奐為天水太守、李恢為南安太守、趙浮為廣魏太守,劉幀為安定太守,鄭度為武都太守、張松為陰平太守。
第一卷姜述篇第282章大漢統一2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七郡,下轄44縣。郭圖擔任涼州刺史,張飛兼任涼州兵曹,沮授為金城太守,鮮于嗣為西平太守,姜洚為武威太守,辛毗為張掖太守,逢紀為酒泉太守,陳琳為敦煌太守,應為西海太守。
荊州分置南陽、南鄉、江夏、襄陽、南郡、武陵、長沙、零陵、貴陽九郡167縣。荊州刺史為程史,兵曹由程遠志兼任,徐奕為南陽太守、刑為南鄉太守、鮑勳為江夏太守、蔣濟為襄陽太守、劉放為南郡太守、劉馥為武陵太守、梁習為長沙太守、張既為零陵太守、溫恢為貴陽太守。
益州分置巴郡、廣漢、蜀郡、犍為、柯、永昌、益州、朱提、越雋、建寧、漢中、梓潼、巴西、巴東十四郡,下轄146縣。益州刺史為劉曄,兵曹由李嚴擔任,王為巴郡太守,鄧羲為廣漢太守,馬良為蜀郡太守,呂凱為鍵為太守,耿紀為太守,綦毋為永昌郡太守,張羨為益州太守,傅巽為朱提太守、張邈為越雋太守、韓嵩為建寧太守、孫靜為漢中太守、劉先為梓潼太守、金旋為巴西太守、劉度為巴東太守。
揚州分置九江、廬江、丹陽、會稽、吳郡、豫章、建安、廬陵、陵南九郡160縣。揚州刺史由蒯越擔任,兵曹由孫策兼任,朱治為九江太守,賈範為廬江太守,倉慈為丹陽太守,李歷為會稽太守,虞濯為吳郡太守,閔純為豫章太守,桓範為建安太守,吳質為廬陵太守,閻圃為陵南太守。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蒼梧、合蒲、珠崖、鬱林、桂林九郡,下轄104縣。諸葛謹擔任交州刺史,鞠義擔任兵曹,鄭渾為交太守,呂岱任九真太守,陳矯為日南太守,吳景任南海太守,桓階為蒼梧太守,傅嘏為合浦太守耿武為鬱林太守,盧毓為珠崖太守,王為桂林太守。
設立東倭都督府,任命諸葛亮為大都督,紀靈為副都督,徐庶為從事,兵馬編制五萬二千。一萬八千水軍由諸葛亮兼任主將,凌操為水軍副將,士兵從青徐揚冀並交六州招募;一萬騎兵由紀靈兼任主將,李典為副將,士兵收編長安降兵;兩萬四千步兵,主將為楊秋,副將為史渙、梁興,招募東倭土著成軍。東倭都督府轄下四郡,東倭太守為廖立,倭西太守為何晏,倭南太守為董昭,倭北太守為丁謐。
設立南洋都督府,任命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