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眾誅殺周直部將,盡並其營。後來陳恭之弟陳,殺恭而據其眾。李通攻破陳軍,斬陳之首以祭陳恭。後來統兵與黃巾吳霸軍交鋒,一戰大勝,吳霸僅得以身免,其部多歸降李通。後來豫州恢復,李通因功封為細陽尉,袁遺出任汝陰太守,對其甚為倚重,提拔其為細陽令。
姜述回信太史慈,信上言:“此次諸袁多降,唯袁業、李通不降,乃有故爾。袁業為袁術之弟,為保命而固守,乃不得以而為之。李通非袁氏故舊親戚,因感袁遺之恩而不降,誠為義士也。子義可領兵急攻袁業,候袁遺歸降,細陽可不戰而得。”
第一卷姜述篇第225章袁遺歸降
太史慈聽令,集兵攻打慎縣。慎縣守軍只有千餘,見城下精兵雲集,軍民皆戰兢不敢言戰。袁業知非其敵,見大軍合圍,後悔沒逃去南陽,此時性命攸關,只能硬著頭皮抵抗。為了鼓舞士氣,袁業盡出縣庫錢糧,以為兵丁賞金。又放出流言,謂敵兵破城後會屠城,以堅軍民抵抗之心。
然而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城中大戶聞知屠城一說,心中更是害怕,暗自串連,派人潛出城去投降。太史慈與諸大戶相約,於夜間開啟城門,突然發動夜襲,順利攻入懼縣城中。袁業見機得快,棄了家小,引領親兵西逃,怎奈周邊地區均為太史慈部將攻下,半途為馬超部曲生擒。
張牛角奉令來到相縣,樂進接進城中,細說戰況。楊奉、韓暹兩將原為白波賊出身,後來投奔董卓,得授官職,又恐董卓加害,兩將引兵駐於河南避禍,後來董卓虎牢關戰死,兩將與袁遺有舊,引兵逃往汝陰。兩將部下甚眾,各有兩三萬兵力,袁術與劉瑤相爭,東線多依賴兩將。兩將雖奉袁術之令來爭相縣,對此次戰事並不看好,屯兵相縣城南,並不出戰,坐觀形勢發展。
張牛角聽完樂進所言,當即欲出城勸降,荀止之道:“兩將兵力甚眾,又可經汝陰退往汝南,此時勸降成算雖大,效果不著。主公修正討袁令,汝陰降者必眾,待時子義奪了汝陰,截斷其歸途,兩將自會前來求降。”
越數日,汝陰訊息傳來,除細陽一城,諸縣皆下。樂進謂張牛角道:“楊奉、韓暹歸路已斷,只須將軍打出旗號,兩將自會前來求降。”
張牛角依言,讓親兵打出旗號。楊奉、韓暹前番聞知汝陰各縣多有降者,便惶恐不安,突聞城中換上旗號,派細作詳加打探,得知張牛角在此。兩將商議,讓楊奉掌管軍營,韓暹親自赴城下求見張牛角。
張牛角聽聞韓暹親至,匹馬出城,兩人原本熟識,張牛角也沒客套,問道:“如今大軍雲集,主公不願多造殺孽,特讓我前來勸降。”
韓暹喜道:“正有此意,不知齊侯如何安置我軍。”
張牛角道:“行收編黃巾故例,部下擇其精銳從軍,其餘分至各地務農。你兩人若想從軍,可授郎將以上實職,部將擇才而用,絕不歧視。”
韓暹道:“我與楊奉皆領兵多年,與部下士兵同甘共苦,能否統領舊部?”
張牛角搖頭道:“投降朝廷就得按朝廷規矩辦事,除按規制留下一定數量親兵外,其餘部下皆需分配到各軍,你等舊部自會得到妥善安置。”
韓暹道:“我等歸降交出兵權,若被齊侯閒置如何是好?”
張牛角笑道:“主公向來一言九鼎,既然如此承諾,怎會自毀名聲?”
韓暹點頭道:“既然如此,我即回營與楊奉商議。”
韓暹回營,與楊奉商議此事,楊奉道:“朝廷統一已是大勢所趨,既然齊侯如此承諾,有何不放心之處?”
兩人遂引兵歸降。姜述任命楊奉、韓暹皆為偏將軍,其部下兵馬挑選三萬精銳分至各軍,餘者皆遷到北三州,分田地務農。楊奉、韓暹後來赴國學兵科培訓數月,分到黃忠部下為將。
豫州地界只餘袁遺一路大軍,聚兵固守汝南。袁遺聞得訊息,知曉大勢不妙,想要舉地投降以保全族人,又怕朝廷秋後算賬,正在惶恐之時,忽有信使來報,道:“大小姐從北方關隘入境,引領朝廷使者正往平輿趕來。”
袁遺聞言一愣,繼而心花怒放,袁遺只有一個女兒,平昔待之如寶貝一般,前番為了家族存亡大計,不得不使愛女行美人計。前番與朝廷撕破臉皮,袁遺正心憂女兒安危,聞聽女兒安然歸來,當然興高采烈,放下心中疑慮,親自統兵前去迎接。
北行五十里,前方一支勁旅急疾而來,袁遺打眼看時,這支兵馬數量不多,皆是騎兵,約有千餘,盔甲明亮,行軍雖速,但是軍陣整齊,透出一股凜然殺氣,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袁遺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