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了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
在美國,整個電影市場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製片和放映,至於發行環節,因為實行的是“院線制”,一個老闆既是中間發行商又是放映商,可以直接從片商或發行代理商那裡拿到片子,並根據影片的重要性馬上安排放映,中間發行環節被最大程度地精簡。
1977年,喬治.盧卡斯拍攝了《星球大戰》,1982年,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了《外星人》,他們很快將技術主義電影發展為一種主流商業電影,1980年,馬丁.斯科塞拍攝了《憤怒的公牛》,影片在藝術與大眾找到了合適的立足點,對好萊塢主流電影進行了現代化的推進。八十年代,隨著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伍迪艾倫、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人諸神歸位,七十年代十年的“新好萊塢”走到了一個階段的終點。這群“電影小子”實現了位置的置換和一輪迴圈,由邊緣到正統,由反體制到體制本身。
一架飛往夏威夷的客機上,斯皮爾伯格腦海裡閃過各種資訊,雖然沒有見到那位王子川,但是他知道。他和那位是同一類人,不喜歡受制於人,想要打破規則,成就自身,唯一不同之處就是。王子川做到了,他還在摸索。
斯皮爾伯格暗暗興奮,他有把握說服王子川與他合作,共同開闢美國市場,組建自己的電影製作發行公司,只有這樣。一部影片賺的錢才不會被那些吸血鬼分走。
“還有一小時飛機就降落了!”
斯皮爾伯格漸漸冷靜下來,開始組織語句,既然要合作,那就要相互瞭解,他可不想搞砸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美國與香港一樣。實行的是院線制度,院線制是電影市場競爭中的自然產物,是片商和影院共同利益的保證,所以基本成為國際上通行慣例,例如美國的美國多功能院線、聯美院線、索尼院線;香港的嘉禾院線、東方院線。
斯皮爾伯格拿出筆記本,不一會功夫,就寫了好幾頁。
“他一定對院線感興趣,可是美國和香港不同。香港太小了,掌控那幾條院線,就掌控了整個行業。美國這邊可沒有這麼容易,隨便一家大型院線都有幾千塊放映螢幕,誰也無法掌控院線,想要在美國電影行業賺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組建發行公司,像是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那樣的發行公司!”
在斯皮爾伯格飛往夏威夷的時候。王子川也接到了陳柏祥的電話。
“斯皮爾伯格?他要見我?”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是以影片《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而兩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片也為全球廣大影迷們所熟知。
陳柏祥笑道:“我已經調查過了,斯皮爾伯格是個導演兼製片人。成名作是《大白鯊》,900萬美元的成本,賣出4億7065萬3000美元的票房!阿川,這是個好機會,咱們騰飛娛樂進軍好萊塢的契機,不說別的,光是斯皮爾伯格的人脈就省了我們幾年時間。”
“他是獨立電影人!”
王子川緩緩沉吟,獨立電影主要是指獨立於好萊塢大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有著‘非好萊塢式’標誌性特徵,與好萊塢電影有一定的異質性,大製片廠依靠金錢來拍電影,而獨立電影依靠的是劇本和導演,題材和拍攝手法創新性觀念較強,多數是一些不適合大製片廠製作的低預算影片。
“什麼獨立電影?和我們這邊片商一樣嗎?”陳柏祥想到了南洋、臺灣富商,這些人根本算不上電影人,抱著撈一票就走的心思,完全不在意香港電影行業的死活。
王子川腦海裡浮現出許多專業知識,話到嘴邊又全嚥了下去,隨意解釋道:“現在的獨立電影本身並非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獨立與非獨立也並非涇渭分明,劃分標準的區別會使得答案五花八門,好在獨立電影並不需要強行定義,現在先不談獨立電影概念的內涵和範疇,你先告訴我斯皮爾伯格的目的。”
這位斯皮爾伯格可不是等閒人物,1993年,他用6千多萬美元的成本製作了《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創造了一個恐龍世界並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場恐龍熱且波及到日本、歐洲和東南亞。數月之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