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先前我所期望的全部沒有落空,我重點想要說的是這本書在倫理學整體上的開創性。”
“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盤古開天,鴻蒙初判,有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有陰陽才有萬物生機,所以我們做學問的經常說孤陰不長,孤陽不生即這個道理,而在學問上,我們也一直在尋求各種陰陽。”
“伊川先生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太極者,必有兩儀、四象,最重陰陽。佛家修佛有兩個很有名的方式,一為悟,或者說是頓悟,一為修持,講究唸佛號,讀經文,修戒律,此即佛家之陰陽。道家追尋陰陽更不用說,我司馬光做為一個儒者,也一直在追尋著其中的陰陽。”
“也曾一次次以為找到了,當然那些找到的未必是錯的,只是陰陽也有大小,高低,內外之別。”
“而這一次看到了這本書。”
“九九成真。這本書共分八十一章,每一章少則萬字,多則十數萬。這很恐怖,你要知道他這本書只是單講一個倫理道德。並無其他,而孔夫子的書包羅永珍,可加起來才多少字?《論語》博大精深,可不是是一萬五千九百字,不如他整本書的一章。”
“光從字數來講,太不合常理了。”
“因此我很懷疑,懷疑其中的水份,可一讀才發現。錯了,我想錯了。”
“這本不僅沒有摻水,反而含金量出奇的高。這本書雖然是用通俗語言寫就,可是字字珠璣,極富內涵,而且越往後越深奧,一次次將問題的研究推向更深區域,讓人讀來每每有新驚喜,新驚豔,新感動。這太瘋狂!”
王劍平微微點頭。“想不到司馬光也有這感覺。”他王劍平讀《倫理學原理》也是一次次感到驚豔和驚喜。
“可能大家會說,照你這麼說來,這本書不是比孔夫子都要高明?”
“這裡老夫也強調一下。佛家禪宗非常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見佛’,為何不立文字?這裡面道道很多,但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不能盡言’,無論有多麼巧妙的文筆,即便如秦仙傲般妙筆,將思想置於紙上。也是會走樣的,而且這種走樣不是一點點。而是越深奧的道理走樣就越多。”
“所以‘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
“三千部經書。六祖惠能一句話就能說清,但是他說的是他的,不是你的。”
“就像秦仙傲這本《倫理學原理》,宏篇鉅著,我也可以以一詞而代之,即‘為己利他’,可是大家聽了這話,真懂了麼?”
王劍平眉微微一蹙。
“為己利他?”
“真是這樣麼?難道整本書就這一個意思?”王劍平搖了搖頭,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理解司馬光的話。只見報上司馬光說道:
“經誦三千部,尚且說不明白。”
“然而聖賢是大慈悲者,他傳道,是要讓蒼生早脫苦難,總恨不得一句話說完,弟子立馬便能明瞭,轉身就能用上,挽救蒼生於水火。”
“因此聖賢傳道,講究‘以心傳心’,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方式一下打到弟子心裡去,一下子激發他,這是無奈的法子。”
“因著這種傳道方式,才會有我儒家的各種經典。”
王劍平微微一顫,眼裡閃過明悟:“原來如此,原來我儒家的學說是這麼回事,難怪讀來每一句意蘊無窮,回味無窮,每每思索都似有觸動。”
“果然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王劍平感慨連往下看。
“儒家的經典,是用來給人悟道用的,讀他的書,弟子悟性很重要,悟性高者,往往一句話便能悟,而後一通百通。‘莫道登科易,有人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故而我們看到讀書人有些讀了一輩子書,依然難得精義,有人不過稚子幼齡,卻能高中狀元,其中道理便在如此。”
“秦仙傲悟了,所以他年不過二十,卻勝卻無數苦讀詩文百年者。”
“我儒家經典是用來給人頓悟的,我一直以為此方式是最好的,也是最恰當的,因而並沒有想過其他,比如說,一些因運道不在,而無法領略書中微言大義,無法頓悟者該如何力求上進?是不是永遠這麼讀下去,以求有頓悟的一天。”
“我是這麼想的。”
“秦公子也看到了這一點,可他的方式與我不同,他認為可以另謀他路,所以他寫了一本書《工具論》。”
“這部《工具論》對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