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取得某個列強國家的支援的。
也許是病急亂投醫,也許是真的著急了,想加速外交,反正華皇現在是提出了這個問題了。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道:“我們的外交費用一直不低,跟各國有外交權力的官員的關係都不錯,要不然,陛下的歐洲之行,也不能順利出訪這麼多國家,只是我覺得這個額度的付出就已經差不多了,再要是多付出的話,沒有多大的意義。”
華皇明白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的意思,認識兩三個大員,和認識二三十個大員,其實是差不多的,總不能每個國家都去結交二三百個大員吧?更何況,即便是結交了這麼多人,也無法轉化為支援,收了錢,卻不辦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告訴所有的歐洲外事部門,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最近三個月的應酬費,提升三倍,不管有沒有用,燒了這柱香再說。”華皇嘆口氣道。
“是,陛下。”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知道陛下在對統計局花錢上面不手軟,但是外事部門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的習慣,平時主要的開銷也都是用來結交對方的外事部門而已,自己的花銷是很少的。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華皇不會下這樣的命令。
華皇的確是到了萬不得已的處境了,如果義大利王國和西班牙王國再沒有起色的話,剩下來的就只剩下英國,法國和德國,英法本來就有利益衝突,從德國的一幫小弟們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列強德奧這一系,對華國根本不重視。
這樣一來,形勢就萬分危急了。
最煩人的局勢是什麼?是確定了必須要與之結交的人,但是別人根本就懶得理你!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這個道理,華皇自然懂得,但那就沒有意義了,那樣的話,華皇就老老實實的退守本土,光是靠華國自己,在自保的基礎上發展,肯定也要比真實的歷史厲害多了,至少,不用擔心被列強欺負。
但是華皇不甘心啊,照著這個速度的話,到了一戰的時候,即便是華國不惹事,戰火肯定還是會波及到華國的,一戰躲掉了也不行,還有二戰呢?
世界範圍內的大戰,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產生了錯綜複雜的矛盾。
19世紀末,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在這一矛盾的主導下,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與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集團先後形成。
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不斷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經過近4年的廝殺,最後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一場劫難,它大大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面貌。
華皇不喜歡戰爭,但是不喜歡,不代表不會發生,做不能做掩耳盜鈴的事情啊。
所以,進入了這個時代的華皇,有時候是引領時代,但是大部分時候是被拖著走。
瑞典和沙俄這些國家,根本沒有納入華皇的考慮範圍之內。
瑞典王國:依靠陸軍改革。大量列裝火繩槍,創立炮兵,組建常備軍。作為軍事改革的先行者,瑞典人口、資源有限,古斯塔夫二世時代已是巔峰。
俄羅斯帝國:透過吞併消化吞併不斷擴張領土,俄國人擁有歐洲最龐大的戰爭潛力。然而沙皇農奴制的天然缺陷使得俄國人生活困苦,民憤極重。在不斷擴張時還可以勉力維持,一旦受挫則內亂不止。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並非虛言。
大英帝國:依靠制海權與殖民地帶來的巨量財富。殖民地遍佈全球,龐大的海軍使英國在數百年內立於不敗之地。海量黃金在促進了英國金融發展,但二者共同導致了本土的去工業化,進而在德國的挑戰下損失慘重,最終失去世界第一寶座。
法蘭西第一帝國:依靠社會與軍事改革。藉助大革命,法國實現軍事集權化與軍隊平民化,同時其軍事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拿破崙的天才。法國的膨脹源於波旁時代穩固的基礎與大革命的推動,外交是法國的軟肋,內部波旁王朝的復辟極大的牽扯了法國的力量,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再也未能回到巔峰。
德意志帝國:依靠社會與軍事改革。德國注重工業、教育,透過擊敗奧地利、法國以戰養戰,且外交手腕圓滑,然而最終在挑戰世界的路上失敗。德國有併吞歐陸的野心,併為之付出了數代人的努力,但同時侵犯了英國、法國、俄國的利益,超出了其能力的極限。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家族使用聯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