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濮王泰傳》)承乾和魏王哪個也不能上臺,承乾不是個東西,魏王上臺則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只有立了晉王李治,承乾和魏王才可能都活下去。

第10頁 :

所以,太宗最後的決定是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這事讓人感慨萬千啊。要知道,在爭位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多少人都被捲進來了,而最與世無爭的就是晉王李治,他完全是無慾無求,太宗最開始也沒注意他。鬥爭到最後階段都白熱化了,立誰都不合適,扒拉扒拉一看,就這小子表現好,一點都不爭權奪利,得,立他吧。這叫什麼?這就叫“不爭是爭”,是爭奪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不爭,可以讓爭奪雙方都接受你;不爭,可以體現高風亮節。最後,這個不爭的晉王李治成了笑到最後的人。人生在世,難免競爭,但是競爭一定要急赤白臉嗎?一定要氣急敗壞嗎?李治給了咱們另一個答案。

立李治為太子的一幕頗為戲劇化。當時朝會結束,其餘大臣都退出了,太宗留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個人,然後忽然難過地說:“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什麼叫“三子一弟”?三子指的是齊王祐、太子承乾、魏王泰,一弟指的是漢王元昌。這些傢伙都叛亂謀反,我不想活了,於是竟然拔出佩刀要自刺,長孫無忌等立即衝上去抱住他,把佩刀奪下來了。這就是演戲,咱們知道皇帝和大臣議事,大臣離皇帝且有段距離呢,太宗要真想自殺早一刀捅進去了,這就等著你們上來奪刀呢。褚遂良把刀奪下來,順手把刀交給了在一旁的晉王李治,看到沒有,李治在場,說明什麼?說明太宗名義上是和大家商議太子人選,實際上早已內定了。

長孫無忌跟太宗說,您究竟打算怎麼樣啊,您別嚇唬我們啊。太宗說:“我欲立晉王。”(《資治通鑑》卷一九七)長孫無忌立即回答:“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資治通鑑》卷一九七)

聽到此話,太宗轉過頭來對李治說:“汝舅許汝矣,宜拜謝。”(《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你舅舅已經許諾你當太子了,還不拜謝。李治立即對長孫無忌行大禮。

這些重臣都在場,太宗特地向李治強調長孫無忌的重要性,強調你這個太子是你舅舅許諾的。為啥?還是那句話,人家是一家人,關鍵時刻其他重臣都趕不上長孫無忌的重要性。

可是太宗當天晚上又後悔了,他想立另一個兒子吳王恪。吳王恪不是長孫皇后親生的,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舊唐書》說他“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吳王恪很有才幹,太宗認為他像自己,喜歡他。輿論也傾向他。可是他那個血統讓人難以接受,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長孫無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力勸唐太宗收回這個想法,還是堅持原來的人選——晉王李治。你看此時這個舅舅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太宗最終下定決心,召集在京所有六品以上官員,宣佈廢承乾、李泰,立李治為太子。從此長孫無忌就有了另一個使命——保護李治。

太宗臨去世的時候,他所選定的顧命大臣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長孫無忌是他的親信,是外戚,是繼承人的舅舅,同時也是關隴集團最主要的代表,有他在,就意味著太宗政治生命的延續。此時的長孫無忌已經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順便說一句,唐太宗想換吳王恪的舉動讓長孫無忌從此對吳王恪心存芥蒂,到了高宗永徽年間,他找了一個藉口,說吳王恪想謀反,把吳王恪賜死了。吳王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資治通鑑》卷一九九)《舊唐書》說他被殺完全是冤案,“海內冤之”。

吳王恪的這個詛咒真的實現了,而實現者不是別人,是武則天。武則天是如何獲得高宗青睞的,又是如何立後的,這個過程以往有講座涉及過多次了,咱們就不細說了。我們在這裡要分析的是長孫無忌力保王皇后的動機和他的失敗帶來的歷史影響。

第11頁 :

高宗王皇后是太宗在世時欽定的太子妃。王皇后年輕時有美色,又出身名門望族,孃家是太原王氏。按理說太原王氏不屬於關隴集團,但是王氏的祖父是西魏時期大將王思政,所以王皇后家是根正苗紅的關隴集團成員。也正因為如此,太宗特別看重這個兒媳,臨去世前,太宗當著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面託孤,拉著李治的手對褚遂良等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