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更為妄論。唯董、程二氏以《左傳》成王有歧陽之蒐證之,鑿鑿可據。以後則秦《嶧山銘》,為宋淳化中鄭文寶刻,尚不失為古篆。漢隸之最佳也,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次則漢《曹景完碑》,一則神奇渾璞,一則豐贍高華。

至魏之《勸進碑》、《受禪碑》、《祀孔子碑》,後魏魯耶太守《張君頌》、李仲璇《修孔子廟碑》等等,優劣互見。漢隸已失,況其後乎。”仲清稱善。

春航道:“蘭亭聚訟紛紛,即定武本亦有二刻。真偽已分,究何以辨?”道生道:“蘭亭刻於唐太宗貞觀年,先太宗為秦王時,得於僧辨才處。貞觀十年,始命湯普、馮承素、諸葛貞、趙模,各臨拓以賜近臣。當時褚遂良、歐陽詢各有臨本,人並崇尚。所謂定武本者,歐臨是也。唐絹本者,褚臨是也。彼時歐臨石刻在禁中,後石晉之亂,契丹輦石投於殺虎口,既為定武太守李景文所得,入於庫中。熙寧間,薛師正出牧,刊一別本,以應求者。此定武有真贗二刻。其子薛道祖又摹之他石,潛易古刻,又剔損古刻湍、流、帶、左、右,五字為識。大觀中詔向其子嗣昌取龕宣和殿,後靖康之亂失去。

及明弘治間,得於天師庵中,置於太學,而歐本復顯。褚摹絹本,當時廣賜各郡學宮,如潁上石、長治縣石皆得之,後明代潁上井中夜放光如虹,縣令荀公異之,掘地得蘭亭,並門銅□,舍利數顆,即為荀令攜至家。至今不知流落何處矣。至於各家臨本,不可勝數,諸公自有法眼,無俟鄙人陳說也。”

春航又道:“人說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