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坐的特權。等到華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軍令狀,還是劉備出來給他說情,才算了事。其實,正因為他知道必是這麼一個結果,才敢義釋華容。特權,和特權階層,以及被毒化了的社會風氣,使得他有所倚仗地不在乎。

如果孔明執法如山,從他華容道放走曹操起,就嚴懲不貸的話,那麼,此後的他,在荊州主政,也許未必敢於自我膨脹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為劉備的包庇,諸葛亮也就不得不遷就,既不能責人,更不能責己,也就只好稀裡糊塗,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樣子;或者,深刻認識,從輕處理;或者,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或者,最簡單的,就當交了一次學費,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來,諸葛亮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也有其無藥可治的軟弱性,對於這位身居高位,後臺很硬,存心不買他賬的,又是勞動階層出身的漢壽亭侯,除了以顧全大局自勉,大抹稀泥外,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這類抹稀泥的難處,從古至今,豈是諸葛亮一人的故事嗎?

但是,稀泥這東西,糊得一時,糊不了長遠,最後關羽在荊州大敗,不就是這種遷就、馬虎、不深究,由他而去,聽之任之的結果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曹操殺士(1)

在這個世界上,有聰明的聰明人,也有不聰明的聰明人,一件事,在前者手裡,做得挺漂亮,挺圓滿,在後者手裡,以為手到擒來,結果逮不著狐狸,惹一身臊,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了。《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塗笨伯。他的聰明,不過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罷了。

漫說是一個統治者,即使普通人,也並不願意讓人揭開內心隱秘,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裡,當然是找死了!

最後,就被曹操藉口這次洩露軍事機密,殺了。

曹操先殺禰衡;繼殺孔融,後殺許攸,又殺崔琰。殺楊修,是比較晚的,好幾次要除掉他,沒有下手,或許嫉才的同時,也愛才吧,最後曹操還是將他梟首示眾了。誰讓他捲入宮廷繼承的鬥爭中去呢?那是一種最危險的遊戲,他下錯了賭注,押在賭檯上的,卻是他的生命,對不起,上絞刑架吧!

因為曹操殺的這些人,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是今天所說的知識分子,是左右輿論的力量。所以,比之他殺呂伯奢,殺陳宮,殺董妃、伏後,殺吉平、董承所產生的負面反應,要強烈得多。殺了他們,生前有人說,死後還有人說,再偉大的統治者,能堵得上一代人的嘴,堵不上後世人的嘴,當然就要產生久遠的影響。

直到前不久,還有一出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來評估這段史實。

凡統治者,除極個別的把讀書人捆綁起來扔到江裡淹死者外,並不特別專門和知識分子為敵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書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於非知識分子出身,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心理排斥情緒。例如漢高祖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最終按著叔孫通的禮儀彩排,嚐到做皇帝的威風,也就改變了對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謀士出主意,儒士寫文章,文士唱讚歌,雅士湊熱鬧的。但不需要跟他###,有礙他統治的知識分子。因為所有當皇帝的人,無不相信曹操兒子曹丕的話,“文章乃千秋之大業也”,對意識形態十分看重。

儘管千百年來,統治者深知曹操殺了這些著名的知識分子,受到後世人的譴責,名聲很不怎麼樣,但也不怎麼引以為戒。一旦知識分子觸犯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皇帝、軍閥,仍舊照殺不誤。所以要殺,原因就在唱反調。禰衡公開誹謗,孔融刺議朝政,許攸妄自尊大,崔琰反對稱王,曹操當然饒不過他們。

歷代統治者,絕對不殺知識分子者寡。不過,殺多殺少,也各不一致。有時候口子開大一點,能把大家殺得鴉雀無聲,但有時候也不大靈,越是殺,唱反調者也越多,殺不勝殺,就只好殺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採用這個辦法。因為他用的知識分子,怎麼也比殺的知識分子多,所以他在歷史上,不像坑儒的秦始皇那樣被看作暴君。

至於楊修之死,好像又與禰衡、孔融、許攸、崔琰不盡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評點《三國演義》時指出:“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這大概也是一部分命運蹭蹬的知識分子不幸的根源。好出風頭,譁眾取寵,恃文傲世,性乖情異,這些文人惡習,若陛下不熱衷文字獄的話,倒也不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