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6部分

級將領間常常意見不和,互不信任。希特勒獨斷專行,過於集權,不把權力下放,越級指揮。不僅在大的戰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戰指揮到營連一級,軍隊無法根據戰場情況作出合理處置。德軍司令官自嘲道:“沒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崗位從門口移到窗邊。”

歷史上德軍在二戰中重大決策錯誤如下,略舉幾例:莫斯科會戰,德軍敗勢已成後,希特勒堅決不準撤退,直接導致了大批德軍被消滅,大傷元氣。德軍次年起再也沒有發起全面進攻的實力,只好實行重點進攻;1942年德軍同時進攻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結果力量分散,兩個戰略目標一個都沒達成;斯大林格勒會戰,把整師整團的德軍精銳野戰部隊投入到城市的絞肉機中,造成大量傷亡;第六集團軍被圍後,不允許撤退,被蘇軍全殲;

……(未完待續。。)

ps:鳴謝:

幻清投了1票'2015…01…0215:02'

你的騎士大人投了1票'2015…01…0214:31'

johndu投了1票'2015…01…0120:14'

v千年樹投了1票'2015…01…0119:08'

夜空天狼星打賞了100起點幣'2015…01…0309:24'

雷電之翼打賞了100起點幣'2015…01…0213:52'R752

第366章 前車之鑑(下)

庫爾斯克會戰的進攻時期先是一拖再拖,變成了強行進攻陣地站而不是閃擊戰;之後又在戰局最關鍵的時候調走南線幾個精銳黨衛隊裝甲師用於應對盟軍的登陸義大利,致使失去了堡壘戰役獲勝的最後一線希望……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的失敗更多的是受制於軍隊和裝備上的極度劣勢,相當多的時候是拆東牆補西牆,迫於無奈,故不再一一討論。不可否認,二戰中德國許多錯誤的作戰決策,是導致德軍受到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德軍的作戰指揮體系能夠健全運作、不受干擾的話,德軍的成就理應更佳。

別的國防軍李默不敢保證,但李默絕對敢保證自己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不會受希特勒的越級指揮,李默也不會持寵而驕,反正李默的南方集團軍群就這個傳統,就連李默也是這樣,下達了戰略任務,制定攻佔目標,怎麼打第一線指揮官拿主意吧。

4。武器裝備:

德軍武器雖然效能優良,但是質量畢竟比不上數量,最後可能要淹沒在t34坦克的群狼戰術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此時已經有戰略空軍,有執行遠航程大載彈量的戰略轟炸機,可以執行戰略轟炸任務,可以摧毀蘇軍後方原料產地、生產基地、物資中心,從而釜底抽薪。

5。種族主義:

歷史上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還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種族政策卻決定了他無法把被佔領地的人民爭取過來,斯拉夫人和猶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須消滅的劣等民族。納粹德國實行的大規模屠殺猶太人、蘇軍戰俘;一律處決蘇軍政治委員的命令;一個德國人死要讓百個蘇聯人償命的反遊擊措施,這些恐怖措施把蘇聯人推向了自己的敵對面,激起了蘇聯人民的反抗意志,給自己製造了無數的敵人。

李默那份學術報告,就是委婉地告訴希特勒。千萬不要使用歷史上那一套民族歧視政策,這無疑是自尋死路的做法,李默在心裡祈禱希特勒那固執的性格會聽進自己的意見。

6。戰略資源:

德國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戰略資源匱乏。一戰失利後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戰時所需物資大多要靠進口,如羅馬尼亞的石油、挪威的鐵礦。現在德國可以利用的幾乎是整個歐洲的資源。但還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國自己還要生產人造橡膠和人造汽油,雖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為之。故在蘇德戰爭中,對戰略資源的掠奪將是德軍的一個重要目標,某種程度上也會干擾了戰略決策。如果戰爭曠日持久進行下去後,資源更會顯不足。德軍在戰場上的失敗又會導致資源產地的進一步丟失,從而加速了戰敗的頹勢??

李默可以根據自己分析出來的情況制定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在自己佔領的地方執行,以便是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優勢更加突出。

……

1940年4月20日凌晨5;30,德蘇邊境萬籟俱寂,天空中的繁星已經隱藏到天穹之中,地平線以下的光線射入到天空,在映襯到地面,地面有上一絲絲的光亮。

此時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