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虎看不上族人們原來使用的石器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他們的製造方法很落後。如果給一個現代人一塊石頭,叫他怎麼做石刀、石斧,他如果是有耐心或者做事踏實甚至死板的人,他肯定會抓著石塊在另一塊石頭上磨,沒錯就像用原始落後的方法制造的針一樣:把鐵棒磨細成針。這是落後卻有沒法必須做的事,族人的很多石刀就是這樣製作的,所以當他們看見張凡虎用他們的辛辛苦苦磨製而成的石刀石斧砍金合歡樹幹時,也就是張凡虎砍壞族中幾乎所有的石刀石斧卻只在用來製作弓胚的金合歡樹幹上留下小成果時,族人們是多麼心疼他們的工具。
族人們或者一般的現代人還有一種原始的製造方式,這是一種賭博成分相當嚴重的製造方式:摔!就是把石塊向另一塊大石頭上摔去,或者是兩塊石頭相互敲擊,這樣的石塊會分裂出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石片、石塊。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很有可能一秒鐘就有數塊鋒利的石刀、石片,但是無疑出現這種良好狀況的機率太低了,全靠運氣,這樣即使摔碎大量的石塊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塊好的石片,但族人們也沒有辦法,在露天石塊比較少的大草原上連石頭也得節約著用,所以他們對石刀很看重。
張凡虎當然知道他們的糾結心理,只是不破不立、破而後立的想法佔據了他的內心。族人們在草原上能找到的石料不適合製作石器,再加上相當原始的技術問題,所以他要讓族人們重新認識石器,讓他們知道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石器。
製造好工具的最基礎的當然是材料,族人們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石料,張凡虎在草原上又怎麼能找到呢?要知道族人們在草原上生活了數十載,甚至算上他們的祖輩們還要大大加長,而張凡虎才到此地不過三個月而已。
張凡虎很幸運,因為他找到了好望角,那風暴之角帶給他與族人們的太多了,可不僅僅只是海鮮、椰子等族人們需要的,更有他想要的,也是族人們需要的。那其實只是一些灰褐色的石頭罷了,但對於張凡虎來說可是寶貝,當然對於種族也是。
石器可由各種不同的石頭做成,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使用燧石和角巖用來作原料,把它們加工為切東西的工具或武器。因為這是一種分佈廣,材質又好的石頭:它很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所以是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青睞,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張凡虎在好望角就發現了這種緻密、堅硬、灰黑色的燧石,當時沒有注意的張凡虎還把它們看成了一般的礁石,因為它們太像了。
海邊的礁石也是灰褐色的,再經過海水的浸泡等自然環境的改變與燧石外形幾乎無二。張凡虎當時為了尋找較小的礁石攔在沙坑邊上,但由於大小適宜的天然礁石並不多所以只有“人造”了。當他砸碎一塊褐色的大礁石後發現它具有較漂亮的貝殼狀斷口,這是燧石的特徵,野外生存與原始人幾乎沒有多大差別的張凡虎當然清楚這一點,於是他有了理想的石料。
但是當初張凡虎的高興卻沒有持續多久,很簡單的原因,他發現的燧石不多,只是足球大小的一塊。人們根據燧石的存在狀態,把它們分為兩種型別:層狀燧石和結核狀燧石。前者就像地下的煤炭一樣多分層存在,單層厚度不大,但總厚度可達幾百米。但張凡虎顯然沒有這麼好運,他遇到的是第二種結核狀燧石。這是夾雜與石灰岩中的燧石,呈各種形狀結核體,但是一般只有十厘米左右,大的可達一米多,所以張凡虎能找到足球大的一塊,他運氣還算是不錯的。
燧石的作用可不止做石器,由於燧石和鐵器擊打會產生火花,所以也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國古代常用一小塊燧石和一把鋼製的“火鐮”擊打取火,連張凡虎的家鄉在四十年前都還在使用,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在十九世紀的近代,各國使用的燧石槍也是利用扳機擊打火石引發火藥的。
燧石的摩氏硬度計硬度達到了七,也就是世界上最堅硬的天然物質金剛石的十分之七!燧石可不是像鋼鐵那樣的全部均勻的堅硬,它石頭之內有斑紋,也就是張凡虎打碎之後看到的那種彎曲環狀的貝殼紋路。張凡虎或者說了解燧石這種特性的人都會利用燧石的這種性質,只要用力的方向大小適當就可以製造出堪比鐵兵利刃的石刀、石斧、石劍。
當然了,那“適當”二字可就需要考驗製造者的水平了,這就像寫毛筆字對力度、方向等元素的把握一樣,需要多年的專心沁瀛。而張凡虎張凡虎雖然也沒有做過多少,但是畢竟他知道製造方法,他與族人們一起,一邊教族人自己一邊練習提高,所以那數百上千根金合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