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過後,劉延根的婚事也定下了,他的婚事比劉延林要好了不是一星半點,姑娘是鄰縣鍾秀才的妹妹,鍾秀才的父親也是位老秀才,鍾家姑娘家底殷實,父兄皆有功名,劉延根能說到這樣的姑娘,劉家人人喜不自勝,彷彿天下掉的大餡餅。
鍾家挑中劉延根,倒也不委屈,鍾秀才和劉延寧雖結識於鄉試時,卻早已對鄰縣這位少年英才嚮往已久,鄉試鍾秀才落榜,劉延寧卻成為本屆最年輕的舉人,名聲大噪,這便叫鍾秀才起了心思。
相比起還在以種地為生的劉家,鍾家則不太一般,早年鍾家便家底殷實,三代皆為讀書人,家中良田百畝,皆有佃農長工看顧,衣食無憂;後舉家遷至城中,鍾父廣開私塾,先後教出包括鍾秀才之內的三名秀才學生,在鄰縣已是令人尊敬的秀才先生;鍾秀才二十有六,正是青年才俊,未嘗沒有再進一步的可能;鍾家姑娘出門更有僕婦跟隨,小家碧玉,知書達理,定給劉延林,委實不般配。
可這門親事卻是鍾秀才一力促成的。
許是因父之故,鍾秀才甚是愛惜英才,見了劉延寧便主動結交,他落榜之時劉延寧正風光無限,鍾秀才卻也並未和劉延寧斷了聯絡,後來劉延林大婚,鍾秀才不遠千里前來賀喜,心胸之豁達,劉延寧亦是萬分欣賞。
鍾秀才促成親事,一是與劉延寧惺惺相惜,欲結成兩姓之好;其二是他放心劉家人,劉延寧中舉後,劉延林的未來岳家與劉家相差甚遠,便是找理由推掉親事,另擇佳婦,想必對方也不能作何,劉家上下卻並無異心,婚事如約進行,婚禮也甚是盡心,婚禮之時鐘秀才觀其言行,發現劉家人皆是喜氣洋洋,毫無勉強之意,劉家一朝得勢,仍能守住本心,可見秉性寬厚,堪為良配。
否則,鍾秀才便是再和劉延寧交好,也不會把親妹妹推入火坑。
見過劉延寧弟媳的家境之後,鍾秀才便起了心思,又見與妹妹年紀合適的劉延根性情敦厚,其父母一見便是溫和良善之輩,幼弟小小年紀甚為機敏,鍾秀才心底越發滿意了。
鍾秀才心裡思忖,一時落魄不算什麼,相信以劉賢弟之才華,劉家不可能永遠如此,即便他不中進士,以劉賢弟如今的才名,又拜在自京城而來、氣度非凡的江先生門下,未嘗不能以舉人之身補官。
劉延寧一旦踏入仕途,劉家便改換門庭了。
鍾秀才此番心思,也算有遠見,只是他不知道劉延寧的機緣遠不止此,江遠辰不是普通的京城人士,出身公侯之家,才名遠播,而今家族蟄伏,為的是出自江寧侯府的淑妃和五皇子。
江遠辰此時收徒,怎會只滿足於舉人之身?
鍾秀才看不透的東西,自有明白人,與劉家合作的省城張家也打起了結親的主意,他們看中的是劉青。
張家知曉江遠辰的身份,自然不敢肖想劉延寧,張家鉅富,到底只是商戶,即便在本府頗有善名,卻也明白自家還不夠與江先生唯一的弟子結親。便是劉青,與江先生雖無師徒之名,也有師徒之實,其兄前途無量,想必也不會嫁入商戶之家。
因此,張老爺想讓外孫與劉青定親。
張家雖是商戶,世代經營,在京城貴人面前不算什麼,卻也是本府首富,張氏家族子孫興旺,與官/場名流皆有親,最叫張老爺得意的要數嫡女孫張氏,為孫知府嫡次子填房。
雖是填房,前頭夫人並未留下子嗣,孫張氏過門後便為孫家開枝散葉,隨丈夫外任時只帶走了幼子幼女,長子留下來了,據說孫知府市場代在身旁教導。
這位孫少爺排行為三,人稱三少,因知府幾位公子都不是科舉出身,未及弱冠已考取童生的孫三少,便最令人孫知府看重,張老爺也對其頗為期待。
張家雖富,卻和貴字沾不上邊,子孫更無讀書天賦,張家要想再進一步,一門榮耀恐怕全系在外孫身上;孫家同樣如此,孫知府年邁,任職數年並無突出政績,入京想必是無望了,守著現在的位置,還能再蔭庇幾年子孫族人。
孫三少頗有讀書天賦,張老爺和孫知府都看到了希望,舉孫、張兩家之力,若能令其在京城站穩腳跟,便是他們百年,兩家榮華依舊,說不定還能再進一步。
因為看重,所以孫三少如今還未定親,張老爺中意劉青,首先是因為她兄長是江先生唯一的弟子,她自己也被江先生親自教導過;其次,張家大爺和劉青兄妹有幾面之緣,劉家姑娘肖其兄之聰慧,便也傳入了張老爺耳裡。
劉延寧是整個府中最年輕的舉人,天縱英才,他妹妹若能有他的一分二分,已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