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冥奪主的企圖,他們與主帥同在一輛戰車上,受的傷不比主帥輕,承擔的擔子不比主帥輕,而所想到的是作為軍隊主心骨的旗鼓不能沒有,寧可一直戰鬥到死,因而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使自己的軍隊以獲勝而結束了戰鬥。
角色的交換看上去是偶然的,但人物內心境界的對比卻是鮮明的:主帥膽怯了,顯示了貪生怕死;助手著急了,表現出慷慨赴死的決心。兩軍對壘勇者勝。誰先打退堂鼓,也就是先掛出了不過一死免戰牌。既然被綁上了同一戰車,最壞的結果不過一死,說不定還會“勇鬥則生”。
這個事例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見出人物的內心境界。無論一個人外表如何,身份地位如何,口頭上如何說大話,畢竟這些都是外在的包裝,骨子裡是什麼貨色,要在關鍵時刻試一試才知道,正如是馬是騾,要牽出來溜了之後才會明白一樣。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古人所具有精業精神和獻身精神,比我們要強的多。那時打仗大概還沒有工資和獎金,沒有勳章和桂冠,憑的是自覺性。他們在挺身而出的時候,顯然沒有想到過撫血金、烈士稱號、家屬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只講奉獻,只講忠於職守。
楚歸晉知 (成公三年)——國家利益重於個人恩怨
【原文】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①,以求知 ②。於是l餼漲 五x矣③,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 ,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4),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⑤。執事不以 鼓(6),使歸即7)君之惠也。
臣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10),其誰敢德?“王日:”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12)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13),死且不朽。若不獲命(14),而使嗣宗職(15),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16),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17),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註釋】①歸;送還。公子谷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襄老:連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②求:索取。知 (zhiyTpg);l餼漯漱I子,在泌之戰中被楚國俘虜。③於是:在這個時候。佐中軍;擔任中軍副帥。(4)治戎:治兵,演習軍隊。這裡的意思是交戰。⑤馘(gU0):割下敵方戰死者的左耳(用來報功)。這裡與“俘”連用,指俘虜。(6) 鼓:取血塗鼓,意思是處死。①即戮(lu):接受殺戮。(8)懲:戒,剋制。忿:怨恨。
(9)宥(y0U);寬恕,原諒。(10)與及:參與其中,相干。(11)任:擔當(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對別國君主稱外臣。(13)宗:宗廟。
(14)不獲命:沒有獲得國君允許殺戮的命令。(15)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16)偏師: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非主力軍隊。(17)致死:獻出生命。
【譯文】
晉國人想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體歸還給楚國,用來換回知 。這時l餼漱w經擔任晉國的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了。
楚共王為知 送行說:“您大概很恨我吧?”知 回答說:“兩國興兵交戰,臣下沒有才能,不能勝任職務,所以成了你們的俘虜。您的左右不把我殺掉取血塗鼓,讓我回晉國去接受刑罰,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確實不中用,又敢怨恨誰呢?楚王說:”那麼感謝我嗎?“知瑩回答說:”兩國都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諒解。雙方釋放囚禁的俘虜,以成全兩國的友好關係。兩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臣下沒有參與這件事,又敢感激誰呢?“楚共王說:”·您回到晉拿什麼來報答我呢,“知 回答說:”臣下承擔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擔不起受人感激。既沒有怨恨,也沒有恩德,不知道要報答什麼。“楚共王說:”雖然這樣,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訴我。“知 回答說,”託君王的福,我這個被俘之臣能把這把骨頭帶回晉國,就是敞國國君把我殺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給您的外臣l餼滿Cl餼滷N向我們國君請求按家法在宗廟裡處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們國君殺戮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