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8月底,由地下黨員張振中等16人組成黃浦區攤販委員會,派專人在設攤馬路兩端望風,每次取締行動前先由警局內部的地下黨員通風報信,使警方查緝行動常常落空。

黃浦分局由局長帶領大批便衣警察兜捕1千多名攤販。

攤販委員會當即發動3000名小販家屬到黃浦分局請願,還焚燒了一家印刷廠,砸爛了南京路上四大公司的玻璃櫥窗,造成全市性的罷市局面。

最後上海市長把黃浦分局局長當替罪羊撤職,釋放了全部小販,發還已充公的貨物,下令停止了取締小販的行動。

二.

肖銳鋒自加入秘密情報戰線以來,他風塵僕僕地往來寧,滬,奔走淪陷區與蘇區根據地,冒著個人生命危險,出入敵營之中,周旋於魔鬼之間。

不僅獲得了不少有戰略意義的情報,而且利用可靠的情報網路,出色地開展了黨的地下保衛和*工作。

他機智地將收發報機和天線藏在秘密的假三層的夾縫中,壁上糊著牆紙,開啟處用牆紙的條紋圖案遮住,前面再放上一張茶几,因而未被憲兵,特務發現。當時

有人主張立即撤退情報組,但他認為,敵人既未找到證據,一撤反而暴露,勢必牽連戶主及住房的保人,堅持不露聲色,待風平浪靜後,終於安全撤退。

隨著日軍進入租界,整個上海出現了“軍憲環伺”,“密探如毛”,“漢奸為虎作倀”的局面,上海地下黨的處境日益險惡。

有一次,肖銳鋒奉命必須派人將《全會文獻選編》帶到蘇區親手面交蘇區黨的負責人,當時既不能派人分散帶走,更不具備把檔案翻拍成縮微膠捲的條件。

如何才能不被沿途敵人察覺,一時間誰想不出好辦法。

正在這時,他為檔案設計了一個迷惑敵人的“障眼法”,先把黨的檔案密封,按中統公文款式妥加一層封套,封套上按照當時習慣,用毛筆恭楷直書,上款寫明中統特工機構江西站頭目的職銜某某親啟,下款則書寫上海特工站某某緘。

肖銳鋒為此制定周密計劃,根據敵情,巧於應付,真正做到萬無一失。

他派交通員帶著這個密封檔案,一路避過了敵偽的盤查,透過了幾個關卡,終於順利到達蘇區,將檔案面交給黨。

周恩來同志對蔣統區形勢的分析,非常精闢地指出,工作重點應緊緊抓住推動群眾鬥爭和開展統一戰線兩個環節。

周恩來同志要求他們,既要堅定勇敢,又要機警謹慎。

這一指示,對當時上海地下黨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開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當時形勢,敵情動態,並根據恩來同志“避免硬碰”的精神,進行部署,不要地下黨採取舉行大的紅色示威*,而是採取擴大各種愛國運動等方式進行鬥爭,使國民黨準備大肆逮捕*的計劃未能得逞,陷於各界人民譴責,抗議的窘境。

國民黨統治者越是面臨崩潰,對人民革命運動越是瘋狂的*。

第三十二章。溫熱縹緲的記憶

一。

在上海開埠之前,蘇州河是一條沒有橋的河。

上海的繁華在蘇州河南岸,北岸一片蕭寂。

那時,兩岸的人們舟楫往來,河道邊眾多的渡口便是印證。

19世紀中後期,蘇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橋運動。

當年,南岸租界人滿為患,這個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河那邊,北岸正是新天地。

於是,英國人在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建造了蘇州河上第一橋—“威爾斯橋”,這座木橋的精確建造年代是1856年。

之後,河南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

一路向西,將北岸和南岸連成一體,大上海由此拓展,蘇州河演變為城市內河。

上棟下宇,南北平屋,東西或有廂房,中間呈現一個場院,植樹種花,可容納車馬。此類也有2進或3進的大宅,宅後總臨小河,可沿石階下河邊洗滌。

正門開在臨街的南屋,這種建築格局基本上與北方四合院大體相仿,所不同的是不大注重東西廂房。

房屋建築大多是木架人字形結構,前後兩坡大屋頂,白牆黑瓦,每個院落都帶有濃郁的吳越地域古樸風味。

石庫門房屋大都成排建築在井然有序的里弄內,是一種磚木立帖承重結構的毗連式房屋,脫胎於傳統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住宅。

弄門縱向深入,過道兩旁即為相互毗連的石庫門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