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2部分

狀都改變不了。

鐵匠隨即將這一情況上報袁紹,袁紹亦是頗為震驚。他在感嘆於欒奕帳下竟有如此能工巧匠的同時,也在心顫,聖母教大軍若是人人穿戴這樣的甲冑,拿著這樣鋒利的兵刃,那仗還怎麼打?

不知不覺間,他對欒奕的恐懼又增添了幾分。

兵器熔鍊不了,只好就此作罷,收入囊中暫且帶著聖母教的標記使用。

歷經一年零三個月的袁紹、公孫瓚幽州大戰,自此正式宣告結束。

出乎意料的是,在戰後論功行賞時,袁紹帳下居於首功的既不是身居軍師祭酒要職,出謀劃策的田豐,也不是陣前廝殺,斬敵無數的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而是在這場戰事中,看起來默默無聞的戲志才。

但是袁紹帳下一應文武卻知戲志才這個首功當之無愧。至於原因……

袁紹剛剛決定攻伐幽州的時候,田豐提出的戰略構想是與公孫瓚在冀幽邊境一字排開,開展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這一局面同時也就等於切斷了公孫瓚與河南欒奕的聯絡,無法與河南通聯,公孫瓚也就沒法再從河南獲得滋補。

介於幽州苦寒之地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公孫瓚窮兵黷武,不顧民生和生產,幽州無法實現自給自足,拖不了兩三年便會不戰自潰。

聽田豐說完,戲志才當即提出疑義,他說:幽州苦寒之地難以久持確實不假。可是別忘了,主公的敵人不止公孫瓚一個,更大的對手在河南。

主公在河北與公孫瓚久持,等公孫瓚自生自滅。可是河南的欒奕卻一天也不會等。如今,他正在河南與各路諸侯對峙,隨時都有可能驟然暴起平定中原的亂局。

到了那個時候,如果主公還沒有攻破公孫瓚,便會落得個兩面受敵,首位不得兼顧的結局。即便成功奪下幽州,正所謂殺敵三千自損八百,與公孫瓚對峙兩三年之久,主公也是大傷元氣。屆時,還能抵擋得住聖母教的鐵蹄嗎?

難上加難。

戲志才最終給出論斷,“久持之計絕不可行!”

聽了戲志才的分析,田豐亦覺戲志才說的有禮,便問:“敢問志才有何高招?”

戲志才將早就想好的方案拋了出來。他建議袁紹分兵兩路,一路大軍由袁紹親領從正面直逼幽州,吸引公孫瓚的注意力。於此同時,遣一員能言善辯之士向胡人借道,令帥另一路大軍橫穿塞外草原,繞到公孫瓚身後。兩路大軍前後夾擊,公孫瓚必敗無疑。

袁紹一聽要向胡人借道,臉上頓時露出幾分難色。他雖與烏丸人蹋頓單于關係不錯,但鮮卑人才是目前草原上的霸主。在據守幷州的多年裡,他帳下的幷州軍與鮮卑人幾次三番交鋒,樹下不少仇怨。如今,向他們借道簡直比登天還難。

思及此處,他將自己想到的說給帳下一應人等。

熟悉情況的文臣武將亦覺此路不通,連連搖頭。

田豐更是直言不諱的勸告戲志才,道:“志才賢弟,你來河北的時間不長,可能對此間情形不甚瞭解。胡人豺狼者也,向豺狼借道根本是天方夜譚。”

戲志才並不為之所動,衝袁紹及地一拜,毛推自薦道:“在下不才,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出塞為使。若是能說動塞外胡人,明公便分出一彪人馬繞襲公孫瓚後方。若是計劃失敗,主公亦可依田大人之計,與公孫瓚久持。橫豎對主公無害,何不嘗試一番呢?”

袁紹一想也對,遂賜戲志才符節,令其出塞遊說。

話說古代漢人對外族的稱呼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胡,其中位於神州大地北方的外族一律稱之為胡人,烏丸、鮮卑、匈奴均在其列。

說起來,烏丸和鮮卑本署一家,西漢高祖之前,他們都屬於東胡民族。東胡隨即被盛極一時的匈奴所敗,部落中最為強大的一支——鮮卑部落遠逃至遼東塞外,在這裡落地生根。

隨著歷史的推衍,到了漢武帝時期,大漢兵鋒日盛,多次出塞大敗匈奴。昔日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就此傾頹,多年來受匈奴壓迫的其他草原部落得以發展。

鮮卑便是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支。只不過他們的實力雖然比過去的自己強盛了不少,但仍比當年的匈奴差上許多,根本無力與大漢抗衡。

於是,他們果斷選擇拜倒在洛陽宮內向大漢俯首稱臣,歲歲納貢,年年來朝。可是雖然嘴上臣服了,但是內心之中卻暗涵著野心,他們太渴望得到大漢這塊富饒的土地了。

他們默默蟄伏著,不斷積蓄力量,只待那一天大漢生出內亂,便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