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英國,當時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經濟上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政治上君主立憲制度逐漸完善;對外關係上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此時的英國,迫切地需要為自己國內所源源不斷生產的各種產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以便贏得更多的利潤,在世界其他各地的殖民地都已經被瓜分殆盡的情況下,英國開始覬覦最後也是最龐大的未開發市場…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要進行資金和商品的流動,從中賺取最大的利潤。所以其對外擴張的手段首先是正常的貿易,遇到貿易手段不可克服的阻礙才會動用武力。所以一開始英國人只是希望能和中國進行貿易,透過貿易手段開啟中國市場。早在乾隆年間,英國就曾派使節到過中國,希望大清能開放通商。其實當時中國並不是徹底對外封閉。在“天朝”的思想體系下,如果“天朝”不照顧四海“蠻夷”,他們的生活將無以為繼,為了表示“天朝”的仁慈,為了“懷柔遠人”,對於他們還是應該有所優待的。所以長期以來中國還是有一定的對外貿易,主要的貿易物件當然就是英國。但是這種象徵性數量的對外貿易顯然不足以滿足英國的需求,而且英國人還發現,其實和大清朝的貿易當中英國一直是處於逆差。由於農業經濟的自給自足和與西方社會生活的巨大差異,當時的中國人根本不需要英國人用先進的機器所生產的布匹以及其他商品;而大清朝所生產的絲綢、瓷器、茶葉這三樣,卻是英國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總而言之,英國人發現,正常的貿易方式不僅沒能開啟夢寐以求的巨大中國市場,反而使英國賠了不少錢。
。 想看書來
鴉片流毒天下(2)
商人逐利的本性永遠不會改變,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正如馬克思所說,為了利潤,資本家可以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甚至不惜冒絞首的危險。所以英國商人們怎能忍受賠錢的貿易?為了賺取利潤,英國商人不顧一切,要尋找一種能夠向清朝大量出口的商品,而最終找到的這個商品就是鴉片。當然是鴉片了,還有比毒品更賺錢的買賣麼?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鴉片出口的壟斷權,即在印度大規模生產鴉片,並以非法手段大量輸入中國。於是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個國家官方支援甚至直接參與毒品生意。毒品的魔力是巨大的,清朝統治者逐漸感到了鴉片給大清所帶來的破壞:社會上吸食鴉片成癮的人越來越多,白銀大量外流,給國家財政造成影響。於是在嘉慶初年,大清朝官方明令禁止鴉片進口。此處有一點可以一提:當時的中國人並未意識到鴉片給人帶來的毒害作用,僅僅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鴉片問題。在鴉片戰爭前夕鴻臚寺卿黃爵滋給道光帝要求禁菸的奏摺中,甚至還提到了用內地種植鴉片代替進口的解決辦法,只是因為內地種植的鴉片質量不好不能使人過癮才放棄了這個主意。這一點雖然微小,但似乎也能反映出當時的中國人是多麼的愚昧無知。禁令對於英國鴉片販子們的打擊是巨大的,對英國的國家利益自然也有損害。於是在英國政府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的支援和慫恿下,鴉片販子們開始利用清朝的官場腐敗,賄賂海關官員,進行鴉片走私。大清朝的官場腐敗是令人觸目驚心的,而為了從鴉片生意中賺取鉅額的利潤,英國鴉片販子們拿出一部分利潤來行賄也是心甘情願,於是貪官汙吏和鴉片販子一拍即合。大清朝在嘉慶、道光兩朝,就此陷入鴉片屢禁不止流毒天下,白銀大量外流,國庫空虛的困擾之中。
林則徐禁菸(1)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可歌可泣、不屈不撓之抗爭史的開端。但是實際上,這個事件的歷史氣氛並不是那麼悲壯,而是初看上去有些滑稽,仔細品味則是一種深深的悲哀。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大清朝完成了禁菸,也迎來了一場戰爭。
道光皇帝一定沒有想到,太平無事的大清朝轉眼之間就陷入了一場戰爭。一場成為中國歷史巨大分水嶺的戰爭:戰爭之前,中國還處於古代社會;戰爭之後,中國將被迫邁進近代社會的門檻。事情最初源自鴻臚寺卿黃爵滋的一個奏摺。公元1838年6月2日,以“遇事敢言”而聞名,因此受到道光帝青睞的黃爵滋,給道光帝上了一道要求嚴禁鴉片的奏摺,其主要意思是認為從前的禁菸沒有成效,是因為方法不當,所以導致鴉片流毒不止,禍害天下。黃爵滋分析道,從前的禁菸方法總是強調在海關海防和查禁菸館上做文章,希望透過海關海防的嚴加管理禁止鴉片進口,透過查禁菸館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