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脫險,轉戰陝北。
太平軍從起義到攻克南京建立根據地之前,也是類似情況。長沙之戰就是典型:而之前太平軍一直轉戰各地,為了給南王、西王報仇,在湖南停留了太多時間,如果被清軍集中兵力包圍,形勢必然大為不利。所以洪楊等人做出撤圍長沙,繼續轉戰的策略是非常英明的。而從清軍方面來說,卻是犯了很大的錯誤,沒能抓住太平軍滯留長沙的機會集中優勢兵力圍而殲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軍隊腐敗、官場傾軋等等造成的不能戮力同心,協同作戰。當時在長沙城中的湖南巡撫駱秉章追述這一役的時候說:“河西原有官兵萬餘,向軍門亦在焉,不能堵賊北竄,不知何故。……是役也,在長沙辦賊,城內及城外,東河西河,兵勇共六、七萬人。住城一中堂,三巡撫,三提督,總兵十一、二員,在城外者兩總督,不能滅賊,以致北竄,亦一恨事。”清朝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等文武大臣的勾心鬥角,綠營軍隊的腐朽無能,在駱秉章這段短短的回憶中,已經暴露無遺。
而在長沙清廷也喪失了最後一次扼殺太平軍的機會,太平軍從此一帆風順,出洞庭,入長江,下江南,清軍再沒有阻擋的能力;等到了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雙方展開的就是旗鼓相當的對抗,而不是清廷圍剿太平軍了。太平軍既渡湘水,十一月十日,克嶽州。在嶽州居然發現了當年吳三桂作亂時候留下的大批刀槍軍械,雖然已經事隔百餘年,但是這批軍械仍然給太平軍帶來了巨大幫助。吳三桂當年作亂雖然不成,可是竟然還能資助百餘年後的太平軍反抗清廷,若其在泉下有知,想必也會暗暗竊喜,感到一種復仇的快感吧?太平軍得到這筆意外之財後,聲勢大振。二十日,克漢陽。十二月九日,克武昌。
轉戰江南(4)
武昌之戰,清軍將領向榮一路追擊至此,約守城的湖北巡撫常大淳內外夾攻太平軍,不料常大淳害怕開啟城門會有危險,竟然不答應向榮的請求,結果城牆被太平軍地雷炸塌,武昌城破。此時太平軍已經發展到五十萬人。在武昌度過新年之後,一八五三年正月初七,大軍分水陸兩路下江南。二月初二,圍攻南京;十四日,就攻克南京。隨後分軍攻克鎮江、揚州。隨後太平軍改南京為天京,定都於此,正式建立政權。計自金田起義到此時,太平軍只用了兩年三個月,就席捲長江,截斷了清朝的漕運,控制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地帶。
至此,太平軍前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進入鼎盛時期。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戰略抉擇(1)
諸葛亮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高臥隆中,未出茅廬,就已經預知三分天下。這個戰略眼光比他後來所獲得的多個具體戰役的勝利都有價值得多。三足鼎立五十多年的格局,由此開創。
所以說整體戰略是個大問題。
太平軍在發展壯大之後,在發展戰略問題上也遭遇了瓶頸,他們內部的爭論和最終的選擇,決定了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結局。
在太平軍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對於太平軍內部對於前途問題有過很多爭論。早在攻打桂林不克之時,就有人不願意離開老家廣西,想繼續在廣西境內轉戰。但是當時廣西境內戰略態勢實在過於惡劣,幸虧楊秀清有遠見卓識,決定全軍進入湖南。後來攻克武昌後,關於前途問題曾經有一場大討論。武昌地處九省通衢,是戰略要地,本來可以在此穩定政權,但當時有欲北上襄樊至河南進取中原者;有欲西進入川者;有欲沿江而下取金陵者,眾人議論紛紛。
後來是楊秀清使出“天父下凡”絕招,才力排眾議,決定進取金陵。
洪秀全本人是打算北上河南進取中原的,其實一直到攻克南京的時候,洪秀全仍然有這個打算,而且支援這種戰略的大有人在,將領羅大綱就曾說:“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至皖、豫一出。”不過洪秀全最終被楊秀清說服,入主南京,正式定都。據說促成楊秀清下終極決心的,是一個湘籍老水手的言論,此人力諫東王: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長江天險,又有船隻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定都天京之後,楊秀清又派兵北伐西征,鞏固政權。其中石達開的西征獲得巨大勝利,而北伐則由於過於孤軍深入,被清軍全殲。太平天國究竟是不是應該定都天京,以及定都天京後的戰略抉擇,一直是後人爭論的話題。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太平軍當有兩種選擇:一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效法明末的李自成,直逼北京;二是在南京建都,在江南一帶建立自己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