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手中。
。 想看書來
他們都在怎麼想(2)
甲午戰敗,給了光緒極大的刺激,他意識到國家的興亡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責任。就這樣,對國家的責任感、對自己沒有實際權力的失落感和長期以來受到慈禧管制的壓抑感綜合到一起,使得他對於號稱能幫助自己擺脫這一切的變法維新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於真心想幫助他獲得一個皇帝應有的地位的人…康有為等維新派,他也給予了極大的信任。
而###經驗的缺乏、長期壓抑一旦爆發的逆反心理狀態,使他在變法過程中表現得急躁冒進,不顧一切,恨不能把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傳統頃刻間就掃蕩乾淨,從而建立起真正屬於他的新國家。
這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在中國這樣一個如此傳統保守的國家,進行改革本來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再這樣不講究鬥爭策略,失敗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年輕人常見的頭腦衝動、缺乏經驗和光緒帝長期受壓抑一旦釋放的逆反心理結合起來,再加上只有虛名沒有實權的現實情況,導致了光緒帝最終變法的失敗。
接下來再談談康有為。正如前兩節所說,康有為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學者,他的思想在當時驚世駭俗,他的學問也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可以說,如果單從學者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為當時中國的思想解放和啟蒙作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康有為的悲劇在於,他並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學者或者思想家,他還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之所以他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無外乎兩點:一是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治國平天下夢想在康有為頭腦裡還是很有地位;二是中國對外喪權辱國的現狀使他覺得現實的變革比思想領域的開創更有價值,更加急迫。基於這樣的個人野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康有為開始謀求現實政治權力,然後推行自己的變法救國策略。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康有為還是表現出書生氣的一面:不切實際、盲目求快、目光短淺、想法幼稚。他沒能看清當時皇帝只是傀儡的政治局勢,不知道變法能否成功取決於慈禧太后對變法的態度,而只是從國家正統理論出發,認為太后應該真正歸政給皇帝,然後由皇帝來出面組織改革。等到光緒對他的變法產生興趣並給予信任之後,康有為更加堅定了自己這種幼稚的信念。變法真正開始之後,也是他急功近利,慫恿光緒進行激進的改革,企圖一夜之間變法成功,國家富強,他自己也功成名就,成為國家的精神領袖。康有為在受到光緒賞識,自己最為風光的時候充分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得志時候的趾高氣揚:一日榮祿與康有為在宮中相遇,兩個人短短的對話簡直就是一段精彩的戲劇臺詞:
榮祿:以子之大才,亦將有補救時局之術否?”
康有為: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榮祿: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既變矣!”(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戊戌變法》(一)第354頁。)
那個瞬間,榮祿肯定覺得後脖頸上寒風嗖嗖!
等到大批保守派到慈禧太后那裡告狀的時候,康有為完全不懂###的藝術,不會盡量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支援,反而把慈禧看成是變法的障礙;更不顧自己和皇帝毫無實權的現狀,竟妄圖除掉慈禧;最後還不能很好地選擇合作伙伴,把希望寄託在態度曖昧不明的袁世凱身上。
政變失敗,維新派遭到通緝,康有為此時又貪生怕死,逃到日本,不肯殺身成仁,表現實在差勁。作為一個意圖成為中國精神領袖的人,其實失敗倒是一個更好的機會,如果康有為能從容就義,將有無數的後來人受他感召,以他為榜樣,繼續改造中國的事業,而他在歷史上也會博得很好的名聲;而他卻選擇了流亡日本,並死抱光緒皇帝不放,成為保皇派,比起變法同志譚嗣同來,康有為的精神境界就差了許多。
後人曾有對聯說:復生,不復生矣(譚嗣同字復生);有為,豈有為哉?就是對這兩人的最好評價。總的說來,正是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句話用在康有為身上,再合適不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他們都在怎麼想(3)
變法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是袁世凱。他一向被人認為是使變法失敗的最大罪人,是叛變者,變法失敗、中國錯過歷史時機的責任應該由他來承擔。實際上袁世凱是很委屈的:依當時的形勢,傻子都能看出來光緒和康有為必敗,太后老佛爺必勝,你讓袁世凱靠手中區區四千洋槍兵,就包圍頤和園除掉老佛爺,那無異於痴人說夢。袁世凱兩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