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料造了很多像元代的瓷器,對這部分瓷器要認真的對待。在宣德以後也同樣造了很多好的像元代器形、元代紋飾瓷器,但主要是用回青和其他幾種國產料。 明代在青花瓷器中按照元代青花瓷的形狀和紋飾也仿造了很多,早期是用蘇料仿造的,這部分瓷器是成化以前,而成化以後嘉靖時期沒有那麼多的蘇料,所以仿得不可能很像了,又加上胎釉的應用原料也不同了,工匠也不同了,所以這部分產品比較好鑑別,但這要很好的學習鑑別料色和料的特點才行。因此要掌握各代的用料和元代的用料不同才是根本。
另外對歷代的仿品要有正確的觀點。一件明朝仿前朝、後代仿前代的瓷器,它不但是仿品,也是一件老產品,老瓷器。它和現代的造的假冒瓷不一樣,因此在認出仿品時還要看是什麼時候仿得,是官仿還是民仿,是名人仿還是造假。不要認為仿得就是假的、不好的,這樣才能保留下是仿得又是老的,如:馮先鉻在中國陶瓷一書498頁認為宣德仿燒的汝、官、哥瓷器是宣德的官窯仿燒的,因此是有價值的產品。
349。明瓷有元紋飾並非仿品
大筆塗抹元畫展,永宣小筆醮料觸。 邊框雙勾不填色,深淺色辨小筆觸。
紋飾勾線小筆填,蕉葉中空色不補。
註解
明代初期還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過紋飾有了些變化。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紋飾上隨之就變。因為政治上的變化不能一下子就影響到瓷器。所以在任何一次改朝換代,都不可能將瓷器工業立刻改變。特別是常常出現兩朝並存的現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稱皇立都,而北京元朝還在;努爾哈赤在瀋陽稱皇立都,但到第三代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像對這樣的歷史時期的瓷器,時代特徵要注意。如:明早期瓷藝匠人用筆有了變化,改元代大筆塗抹為小筆觸,邊線用雙勾線,蕉葉中間空芯。
350。有元代紋飾特徵不是仿品
元代花葉葫蘆相,明代畫葉已變相。
明龍立發披髮兇,龍頭龍爪更猛相。
註解
明朝早期的瓷藝匠,還是元朝做瓷藝的人。基本上器形、料沒多大變化,但也有小的改變。元代畫花葉子是葫蘆型葉,到明代畫得葉子就變型了,不太像葫蘆葉子了。
畫龍也改變了元代的粗線條和小龍頭。而是龍頭大,立發、披髮都有。龍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顯得龍更威風、更兇猛、更好看。
351。明代早期瓷器不能認為是仿元代
元末明出瓷無仿,瓷藝變化非官場。
明代小筆修足好,器形用料是元廠。 註解
明早期的瓷器、形狀、用料基本上是延續元代製作的工序。這樣製作出來的產品不能叫仿品。因為瓷器不會一下子隨朝代的改變而變化。在用料、器形上,哪個朝代都是如此。不能一下子改變上一朝代的製作技術。但是,仔細看也會發現在制胎和畫工上有所變化。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藝人本身技術的發展變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筆觸畫,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齊。所以這給後人留下了辨別的依據和歷史痕跡。但這都不能稱為仿品。是歷史變革時代的產物,在這一點上要十分注意。
352。明洪武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洪武瓷器有元相,紋飾器形特別像。
洪武仿元從底看,糙底掛紅不一樣。
青料發灰雙勾線,仔細辨別不能忘。
註解
洪武時期和元代接近,窯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紋飾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時有蘇料也有其他國產料所以青色有的發灰,在畫法上出現雙勾線,這是不同於元代畫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層褐紅色的釉漿,仔細鑑別從紋飾上、蘇料、底足等還是看得出來的。
353。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永宣仿元用蘇料,但是料精要知道。
畫法底足都不同,色如元代難做到。
器形削足有變化,滑潤程度可斷到。
註解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產過,但是可以看出來。因為在永樂宣德時期雖然是蘇料,但對蘇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細,因此青花髮色比較好,鐵斑也不像元代一樣,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較規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時的滑,而是滑中帶潤,雖然不像清代糯米汁一樣的潤滑,但已出現潤。這些現象都可以斷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