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聞玫瑰的花香。“讓我們來坐下看一看這院子,並考慮一下我們首先種點什麼。”他們會這麼說。試圖讓他們“快一點”,就像是催促一隻烏龜。即便您在他的身下點一把火,他也不會加快一點步速。性格內向和外向的人無疑是相互激怒。
責備和誹謗
犯錯誤乃人之常情;而將過失歸咎於他人更是人類常做的事情。
——Bob
Goddard
對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在成長過程中不停地被拿去與性格外向的人進行比較是非常有害的。大多數性格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公開或隱蔽地接受到資訊說他在哪兒有問題。他們感受到別人的責備——為什麼他們不能回答問題更快一些?也會感受到別人的誹謗——也許他們不是很聰明。我面談過的五十位性格內向的人中,有四十九位都曾感到因為自己的行動方式而受到責備和誹謗。然而,第五十位,Greg,一位牧師,卻並沒有這種感覺。
我曾經聽過Greg的一次講話,當時他非常隨意地提到自己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之後,我馬上問他,我是否可以為本書而採訪他。我想知道為什麼他看起來對自己的內向是如此的不在意。結果是,他來自於一個性格內向的家庭,所以他從來沒有體驗到過那種如魚離水的恐懼的感覺。早期養育過程中對自我的接受,使Greg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性格內向的生活。
這個例子表明,教育環境對我們的個性是何等的重要。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是在一個接受並培育內向個性的家庭中長大的。
性格內向的兒童總是被大聲地、清楚地告知自己在這裡或那裡有毛病。在有一項重複三次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的研究中,要求性格內向和外向的被試回答:理想的自我是性格內向的還是性格外向的;理想的領導是性格內向的還是性格外向的。研究結果反映了我們文化中的偏見,即無論是性格內向還是性格外向的被試都選擇外向的性格作為他們理想的自我和理想的領導者。我們生活在迎合、讚美外向性格的文化之中。我們都明確地知道外向的性格是我們應該的方式。
責備導致罪惡感和羞恥感
我曾經接待過許多聰明的性格內向的來訪者。他們都認為自己有著根本的缺陷,即大腦中缺少點什麼東西。使問題變得更糟的是,他們經常體驗到罪惡感和羞恥感。人們常常交替地使用罪惡感和羞恥感這兩個詞彙,但實際上它們是不同的情感,雖然有時候區分起來有點困難。
羞恥感是一種強烈的羞恥和痛苦的情感,它依附於您的身體,就像是粘在羽毛上的又熱又溼的焦油一樣。排遣這種討厭的情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當您正體驗到一種羞恥感時,可能包括:
n
一種退縮或逃避的衝動
n
希望自己能消失
n
整個身體都在萎縮的感覺
n
說話比平常困難的感覺
羞恥感與存在有關。當我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或天生有缺陷時,我們感到羞恥。羞恥感的結果是使人感到無助和絕望。羞恥感迫使我們退縮和隱藏。
生活中有許多俗語反映了羞恥感:我想爬到石頭下面去躲著。真丟臉。我希望地上有一道裂縫讓我一頭鑽進去。羞恥感是一種對自己不滿意的情感。它壓制了我們與周圍世界分享內心世界所能得到的快樂。它不是使我們感到受到傷害而難以興奮起來或表現自己,而是我們感到需要將自己藏起來。
羞恥感是一種複雜而又讓人困惑的情感,需要條件剛好合適才會產生這種情感。這有一點像需要具有一定的大氣條件,才會有閃電劃破夜空,接著響起隆隆的雷聲一樣。如果某人體驗到羞恥感,其前提是他或她必須想要向其他人展示自己內心深處的什麼東西。想一想您向您的朋友展示您引以為豪的什麼東西吧。這是引發羞恥感的“大氣條件”——您想要使自己被別人關注。如果您得到的不是欣賞,而是對方的一個鬼臉,或是厭惡、憤怒、不以為然,或蔑視的一瞥,它可能引發一種強烈的想要藏起來的情感。換句話說,這就是羞恥感。
儘管羞恥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但它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是“屋漏偏遇連夜雨”,具有雙重不利的影響。如果我們感到羞恥,我們幾乎就沒有為自己留下些什麼資源來使自己平靜下來。我們可能變得退縮,並且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再敢向別人展示自我。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罪惡感是沒有這麼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