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創業者班長李新創把自己看做第一屆畢業生的同時,也稱98級為BiMBA的“試驗品”。“剛上學時,我們與校方矛盾衝突很多,彼此都不瞭解,也沒有前期學生作參照。現在我們畢業離開了學校,越來越感到BiMBA確實給了我們很多,同時也要自豪地說:‘因為我們自始至終強烈的參與精神和不斷給校方反饋,BiMBA發展到今天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應該有我們的一份功勞。’”我問海聞教授:“您做了3年BiMBA開幕式祝詞,3年來有什麼區別嗎?”海聞說:“我見證了BiMBA的成長。第一年雖然口中滿是希望,但還是擔心得到的可能是失望。現在仍然有很多希望,但是已經屬於對未來的遠景規劃了,因為BiMBA已經是‘有故事’的了。”“在與學生交朋友時,我喜歡從自己的經歷講起,讓他們瞭解我,更希望他們能認同我。從人生經歷來看,我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創業者,歷史機遇和不斷奮鬥造就了今天的我。小時候因家庭出身不好,在東北當了9年的知青,1977年考入北大(恢復高考第一年),1982年成為北大自費留學第一人到美國開始了我艱辛的求學歷程。戴上博士帽後,又獲得了現在仍然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美國大學終生教授的職位。終生教授是我前幾十年奮鬥的成果,可在摘到這個果子的同時,我已經在為我下一個人生目標奮鬥了…回國開創自己的事業,為祖國做點事。在美國奮鬥了13年後我於1995年拖家帶口回到國內,但在當時未來還是未知數。雖然心裡有激情,有悲壯,有拼賭的意味,但是沒有絲毫的動搖。我對自己也對學生們講,在美國我能預見的未來就是成為令人尊敬的教授,回國創業我的起點就是教授,而未來所能做的事是不可限量的。說到回國發展的機遇,就不能不談到小平同志的南巡。從他的講話裡可以預見中國的改革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原有框架的修補上,而是對中國整個經濟體制的一種重新塑造。鄧小平的講話從我們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實質性的、根本性的變化,中國要建立市場經濟,這個時候我們從海外歸來的學子就不會僅僅是一個大機器裡面的工具,而要為整個制度的建立貢獻力量。從決定回國的那一刻,我已經看到了歷史機遇…中國是創業者的樂土。”當時回來的有海聞、易綱、周其仁、張維迎等,給我們帶回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他們的人生經歷與體驗。 林毅夫的理念就是大中國,他要為整個中國做事。當時臺灣的目標跟大陸有點不一樣。當時從海峽那邊游回來的時候,他就拿了一面軍旗,一個籃球。軍旗是證明他的身份…他是連長,籃球是為了安全。 “我們辦中心就是一種創業。創業之初很艱苦,學校給我們政策,但資金都要自籌。我們不僅要努力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還要按照我們的理念實現我們的目標。另外,北大已有很多中心,多為掛在某個院系下的虛體機構。我們作為二級實體單位當時跟行政打交道非常困難,首先他們不知道你們這個地方是幹什麼的,一到辦事時他們會說‘去找經院’。但是我們跟經濟學院又是平起平坐的,許多方面的關係沒理順。很長時間我們在夾縫裡面生存。但我們認真執著的做事精神逐漸感動了大家,我們辦公室裡的徹夜燈光和我們人少效率高的狀況逐漸被學校許多主管部門和領導熟知,我們終於從北大數以百計的中心和院系中脫穎而出,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成為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科研的頂尖機構。 “BiMBA之所以獲得成功,是與老師們的經歷和精神分不開的。無論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教授也好,從美方派來的華裔教授也好,許多都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60年代長大、下鄉多年、經歷了許多磨難的一批人,在他們心中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覺得這一輩子要做點什麼。而心中的精神往往是做一件事情的根本,要做就要堅持不懈,一定要把它做好、做成功。這種精神,或者說文化,也是BiMBA的精神與文化。&nbsp&nbsp

進行式中的創業者(3)

“BiMBA的一個特點就是課程裡有很多經濟學的課,美國一些好的MBA專案也是這樣的。經濟學課程可以幫助你思維,雖然不一定直接告訴你怎麼做,但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給你一個大的思路去想。我對學生講,不要認為管理知識就是建立在很多案例上的,案例教學的確重要,也很生動實用,但案例講的都是過去的事,都是別人做過的事,而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你並不能說我學了這個案例就一定做得好,最主要的是你能不能從這些案例中總結出新理論來,從而創造出新的好案例來。重要的不在於知道了多少舊案例,而在於你對這個問題的